思政课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生既是思政课施教的对象,也是思政课学习的主体,还是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主体。只有走进学生内心、赢得学生喜爱的思政课,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算得上成功的思政课。6月18日,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北京大学主办,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教育部社科司、中国青年报社承办,中国青年网、新浪微博协办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活动中发布的《大学生心目中的思政课》调查,为我们深入了解00后大学生的思想理论需求、不断提高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提供了重要参考。
努力把握00后大学生的思想理论需求
加深国情社情了解、深入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解答人生困惑、确定人生信念选择等,是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政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所在。此次专题调查表明,思政课对00后大学生思想体系建立与理想信念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好地满足了他们的思想理论期待。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受访者普遍表现出明确的政治认同。他们普遍赞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的观点,表达出对于坚持党的领导的高度认同;普遍认同关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几个维度的表述,反映出他们基本树立起“四个自信”。其二,受访者普遍表现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大学生希望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认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支持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认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相信和愿意通过努力奋斗来实现个人生活目标;认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表明了“后浪”可以接过前辈接力棒的自信。
00后大学生在思想理论需求方面表现出较为突出的年龄特征和时代特点。在他们眼里,思政课意味着什么?“引人深思”和“理想信念”是他们描述思政课用得最多的关键词。可见,对于00后大学生而言,思政课的主要功能不在于提供简单的知识,而在于引导他们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人生价值、理想信念。因此,思政课必须加强思想理论回应。与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分别侧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相比,大学阶段的思政课要把重点放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上。
总之,大学生知识面宽、交往面广、思想活跃,对生活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对思政课有自己的思想理论期待。我们既要高度重视0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的共通性,也要充分关注不同地域、专业、性别的学生思想理论需要的差异性,努力把握准、积极回应好他们的思想理论关切。
不断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
思政课要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走进学生内心、赢得学生喜爱。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目前的思政课在总体上是比较满意的。受访大学生对思政课程整体评价较高,平均给出4.345分(总分为5.0分)。要巩固和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进一步赢得00后大学生,应该不断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
其一,提升理论内涵,增强说服力。调查表明,思政课在解决学生思想困惑、锻炼学生思考能力方面的成效不错,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必须提升课程的理论内涵,增强理论的彻底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彻底的理论。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这样效果才能好”。这一论述,抓住了增强思政课说服力的关键。讲好思政课,既要讲清楚“是什么”,更要讲清楚“为什么”,既要对学生提要求,更要对学生讲道理。
其二,创新教学形式,增强生动性。调查显示,“生动鲜活”“创新实用”是大学生形容思政课时常用的关键词。这说明,已经有不少思政课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上取得了较好成效,将思政课讲得很精彩,受到学生的欢迎。最受到学生欢迎的课程,是既有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讲解,又能结合理论、引人深思的课程。这表明,在提升理论内涵的同时,积极创新教学形式,打造既生动又深入的思政课,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其三,善用大思政课,增强感染力。调查表明,大学生对“思政大课堂”的评价普遍比较正面;而提起社会思政大课堂,大学生最有感触的关键词是“深受激励”“感人至深”“大开眼界”。这表明,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学习的基本理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验证,理论的说服力离不开现实的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一重要讲话为我们继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讲好思政课,努力把思政课讲得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广大思政课教师应自觉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练好基本功,争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引路人的责任。
调查表明,敢不敢、能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尖锐问题,成为当下对思政课教师的一种考验。思政课担负着帮助青年人寻找个人信仰、解答人生困惑的责任,难免会遇到学生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面对学生的提问,老师的应对态度已成为思政课堂中值得关注的重点。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有“解决人生困惑、回答学生的真问题”的功能,希望这些“真问题”能够在思政课老师那里得到答案。学生提出的问题涵盖面广,对思政课教师的知识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提出的问题尖锐、复杂、敏感,对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着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理论视野、思维能力,着力提升解答能力,练就“不怕问”的真本领。当然,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肯定做不到无所不知、每问能答,但是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并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探寻答案。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