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的医改经验正被各地因地制宜借鉴。以医改为突破口的三明,走出了一条为群众救命、治病、促健康的改革之路。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国家卫生健康委7月6日在福建三明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司长许树强在会上指出,三明市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探索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为全国医改树立了榜样。
三明的医改之路,究竟有怎样的惠民密码?记者日前来到三明实地采访。
2015年,家住三明市沙县夏茂镇坡后村的黄爷爷得了尿毒症,一年做了75次透析治疗,总花费5.7万元,个人支付2.2万元。这对黄爷爷一家来说,是笔不小的数目。随着三明市医改深入推进,“看病贵”难题被破解。2020年,黄爷爷做了224次透析,总花费4.9万元,自付仅2700元左右。
在三明,始于2011年的医改,让老百姓有了获得感:原来几百元的药品现在只需花几元,一些药通过村医免费送到村民手上;原来得了病要到市里医院排队挂号,现在附近的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也有大专家坐诊,群众可以不定期参加免费体检;社区医养结合中心为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棋牌室、健身房;不便出门的患者能够享受医生的上门诊疗服务……医改,让群众的生活更得实惠、更有温度。
提起医改前后的变化,夏茂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曹清水感受颇深。几周前,医院来了一位急性心梗患者,心跳随时可能停止,经转诊抢救成功。“要是在以前,没有转诊的机会,可能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离去。”曹清水说。
2017年年底,三明市的12个县(市、区)全部建成总医院,乡镇卫生院作为总医院分院,由总医院全面接管,各分院在行政村设立公办卫生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总医院之间实行一体化、规范化管理模式,总医院能够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等对基层进行救治指导,同时,救护车及时赶到,将患者转至大医院。据了解,目前三明市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已达96.88%,患者住院总死亡率为0.03%。
三明医改以群众健康为中心,既“救命”,也着眼于“治病”“防病”。在富文社区医养结合卫生服务站,张昌林医师和同事为不少群众解决了求医看病的“急难愁盼”。遇到有需求的患者,他们会提供上门诊疗服务。
2016年8月,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三明开始了“治已病”和“治未病”并重的改革新探索,努力让老百姓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为此,三明以公共卫生机构改革为抓手,建立医防协同融合新机制。总医院设立医防融合办公室,负责普及健康知识、加强健康管控、推进健康干预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实现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业务纵向连贯、衔接。
患有糖尿病的刘阿姨常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拿药,每次她都能有“意外收获”——免费健康大讲堂、免费体检活动、免费赠药……
为推动危险因素早发现、早干预和慢病患者早治疗、早管理,三明对已确诊的6类慢性病患者免费提供39种基本药物,截至目前,累计供药123.05万人次,价值2404.7万元。
沙县总医院院长谢显金形容这项工作是“小投入,大产出”。“我们现在不仅是治疗,而且要进行健康促进工作。让老百姓吃药不是目的,少得病、不得大病,身体健康才是最大平安。”
“医院近一点、就诊流程简单点、医生专家多一点、自付费用少一点。”这是老百姓最热切的期盼,三明正努力通过医改实现。
据三明市副市长张元明介绍,自2011年医改以来,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三明市的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75.29岁提高至2020年的80.02岁;群众看病负担明显减轻,2011-2020年,城镇职工医保住院患者次均费用实际报销比例由72.26%提高到75.02%,城乡居民医保住院患者的这一比例由46.25%提高到67.56%。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黄如欣说,未来将不断提升和推广三明经验,以群众满意度为衡量标准,进一步提升群众就医防病的获得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