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7月2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方寸之间见真章 北京首批八处微空间大变样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尹希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7月20日   03 版)

    方寸之间如何见天地?微空间如何发挥大作用?日前,“小空间 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项目竣工总结大会在北京建筑大学召开。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26号楼居民李增棋见证了自己身边小空间的大变样。

    民安小区26号楼是回迁安置房,建于2003年,居住着706户居民,其中老年居民约占41%。设施适老化成为公共空间的民生所需、老人所盼。

    民生之急,即是改造之重。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讲话精神,2019年经报请北京市政府批准,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会同市发改委、市城管委、北京建筑大学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承办,开展了“小空间 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施卫良说,与以往重视公园、广场这类大空间的出发点不同,小空间更多从老百姓身边入手,如闲置空间、废弃空间、拆违腾退后再利用的空间等。

    这一行动计划基于评选出的优秀设计方案,通过深化调研、对比研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遴选出项目实施方案,于2020年年底实现开工建设。目前,首批8个试点项目已于今年7月1日前全部竣工使用,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办实事、开新局”的务实之举。

    民安小区26号楼是首批8个试点项目之一。北新桥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丁龙介绍,街道针对公共空间改造成立工作专班,“工作专班人员每天跟踪现场,主要领导每天调度,居民代表全程参与,相关部门全力配合”。

    如今,小区内公共空间已被打造为“欢声笑语的院子”——老人能顺着无障碍通道来到活动平台,孩子们可以在“状元梯”上休闲娱乐,解决了一批群众家门口的急难愁盼问题。

    改造前“费劲”,改造后“有劲儿”。李增棋说,“之前我们院儿岁数大的人找不到地方乘凉,现在老人休闲的地方有了,小孩玩的地方也有了,连别的小区居民都上我们这里来。”

    垃圾乱堆,线缆横飞,“僵尸”车乱停放,老、幼活动空间不得不一缩再缩……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居民张江平也曾为小区环境发愁。

    该院改造项目以问题为导向,由公众多层次全方位参与,实实在在解决影响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揪心事、烦心事,为老百姓“解困、解难、解忧、解烦”。

    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内公共空间责任规划师、北京工业大学建规学院副教授熊文认为,民意支撑、居民全程参与是该院改造的亮点。7轮调查、206户居民、1260条征集意见,让厂甸11号院内公共空间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印象特别深,有47户居民提出有送餐的需要,于是就有了老年餐厅;有二三十户居民家孩子有上自习的需要,于是就有了自习室。”熊文颇为感慨。

    如今,厂甸11号院成了“欢乐之家”,老年人下楼就能买到爱心套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还可享受优惠价。老问题解决了,老记忆也留下了:老葡萄架原位翻新,老花砖嵌进新墙,年代感和现代感“无缝衔接”。“住进来三十多年,没想到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张江平感叹道。

    除已落地的项目外,“小空间大生活”行动计划也积累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创建了“两级政府主导、高精尖智库引领、公众全面参与”的城市更新工作模式。

    “试点项目围绕居民所思所想所盼所急,实实在在地改善和提升百姓生活环境品质,在群众家门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北京市规自委副主任施卫良表示,未来北京将继续提炼小微公共空间功能整合、环境品质提升的经验,进一步探索北京城市街巷、大型综合体周边、交通枢纽等城市公共空间在功能整合、业态繁荣、活力人文、环境品质等方面的一体化设计思路、技术指引和实施路径。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尹希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7月20日 03 版

方寸之间见真章 北京首批八处微空间大变样
零的突破!中国双季早粳稻诞生
冬奥会倒计时200天 志愿者开启大练兵
上海一年收到人民建议两万余条
赓续百年薪火 青春融入祖国山河
民生无小事 各地出实招
2021年“扬帆计划·中央和国家机关大学生实习”启动
坚守巍巍高原 铸就精神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