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上世纪80年代,年逾70岁的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写下了著名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他在书中说:“在我们这个世纪中还没有什么其他事件能像长征一样让人如此神往,也没有什么事件像它一样如此深远地改变了世界的未来。”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伟大长征精神。
80多年来,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始终鼓舞和激励着中国人民进行一次又一次新的长征,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长征精神所坚守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强筋壮骨的“精神之钙”。
没有理想信念,不可能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如今,我们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中国将面对很大困难、挑战、阻力和变数。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在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在泰山压顶的巨大压力下退缩逃避,在糖衣炮弹的轮番轰炸下缴械投降。所以,要用长征精神的理想信念之光照亮新征程,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长征精神所包含的意志勇气,始终是党攻坚克难的精神优势。
党的事业总是在战胜各种困难挑战中前进。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容不得半点贪图安逸、骄傲自满的想法。我们要用长征精神的艰苦奋斗之光照亮新征程,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状态,在新的征程中闯关夺隘、建功立业。
长征精神所蕴藏的独立自主意识,始终是党砥砺前行的根本指南。
遵义会议,结束“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的统治,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新的事业,不能照抄马克思主义的书本,也没有别国的经验可借鉴学习,只能在实践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行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策略,是我们党在生死存亡考验中用血的教训换来的思想成果。用长征精神的独立自主之光照亮新征程,就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做好我们自己的事,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长征精神所体现的团结守纪意识,始终是党凝心聚力、成就伟业的重要法宝。
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以大局为重,不断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克服分裂主义的倾向,不仅维护了革命队伍的团结,而且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战略性、全局性的伟大事业,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协调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必须革除体制机制弊端,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我们要用长征精神的团结守纪之光照亮新征程,增强“四个意识”,紧紧扭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不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长征精神所洋溢的人民情怀,始终是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长征途中,党和红军留下“半条被子”“彝海结盟”“单家集夜话”等感人至深的故事,形成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血肉关系。
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我们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还存在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否继续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关系着我们党的性质,也关系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我们要用长征精神的人民情怀之光照亮新征程,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
(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审)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