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早上8点多,62岁的李花英刚下到一楼,就看到水已从大门漫了进来。她随手搬起两扇木制门板试图去堵,没想到水流一下子大了起来,冲开了门板。楼上不知道谁喊了一声:“发大水了!”她转身就跑上了楼。
小区顿时骚乱了起来,左邻右舍大声喊着,低楼层的住户开始往楼上跑,还没睡醒的男人光着膀子就冲出了家,门都没顾上关。
雨实在太大了,李花英从没见过这样的雨。河南省巩义市米河镇已连续3天经受暴雨,李花英记得,当地气象台“前一天发了好多条预警,说这几天有连续暴雨”,她没记得具体的降水量,就记得是个“黄色预警”。
李花英的丈夫在镇政府的消防队工作,18日参加镇上的抗洪抢险后,已经两天没回家了。她打电话问丈夫前线的情况,情况并不是很好,匆匆嘱咐了几句,丈夫就挂断了电话。
她所在的小里河村位于米河镇北部,是个典型的山沟,周边浏河、汜水河等多条河流都往这里汇聚。
张峰记得,形势是一下子严峻起来的。他家在小区的二楼,20日早上,家里的几个小孩正趴在窗前看雨、玩闹,他突然听见小孩说汽车漂起来了。往窗外一看,“地面上像流着一条河”,张峰的妻子形容,“像长江一样”。
今年4月村里刚铺好的柏油路已经看不清了,整块儿整块儿的沥青浮在水面上,水越涨越高,十几分钟就淹没了一楼的半层,道路两侧被水冲出的豁口越来越多,“感觉水从四面八方涌来”。
停水、停电、停燃气、信号中断几乎是在同一时刻发生的,忽然间,小里河村的人发现自己和外界隔绝了。
一开始,王鑫(化名)并不是太紧张,他住在小里河村中心的位置,远离村里的主路,加上地势稍高,洪水的影响有限,“只是雨下得很大,人不敢出门”。
意外发生在20日上午11点多,王鑫听见“轰”的一声,楼房前方的山体被冲出一个豁口,水迅速向楼房一侧倾倒,两三分钟就灌满了地下室。
这几年,小里河村正在进行城中村改造工程,工程的一段就紧邻着王鑫所住的楼房,在高出地面1米多的山体上筑有2米多的围墙,建筑方又在围墙上加装了1米多高的蓝色铁皮,水就是从工地里冲出来的。
王鑫听见外面有人在喊“水来了,快跑”,还有人大声问:“谁家的女孩被卷走了?”他没顾上细听,因为家在一楼,水很快沿着门缝漫进了家。他妻子有些害怕,想到高层避险,刚把门开出一道缝,大水就冲开了房门,差点将他妻子冲倒,路过的几位邻居急忙拉住。
他吓坏了,当时就决定让妻子带着孩子去亲戚家避险,自己和母亲留下来看护房子、照顾父亲,“父亲瘫痪在床,哪里也去不了,我们总不能留下他”。
21岁的吴钰瑞就是被冲走的那个女孩。目击者看到,当时她背着书包出门,刚走下楼房的台阶,大水就冲破了工地的围墙,将她打翻,然后卷往地下室。她的父母在外村打工,家里只有她自己。
后来,村民帮着打捞出她的遗体,女孩的书包里装着习题册和火腿肠等食物以及家人的重要证件和重要财物……“她家里进水了,应该是准备去相熟的邻居家避险。”目击村民说。
雨下得实在太大了,小里河村居民还没回过神儿,就被大水冲击得七零八落。
到了21日,雨势渐小,洪水冲刷过的村子一片狼藉,大量道路损毁,房屋进水,车辆被淹。后来,有一些救援队从外面赶来,从他们嘴里,村民才知道受灾的具体情况,进村的310国道、中原西路等都被水冲毁,外界救援力量进不来,他们只能先抢通清理道路。
张峰和妻子在雨停后就下了楼,小区里的泥水没过了膝盖,两人搀扶着走出小区。他们此前在楼下的小块空地上种了些蔬菜,现在准备看看有哪些还能收,储备点吃的。家里有5个大人、4个小孩,张峰妻子说:“大人无所谓,得让小孩有吃的,吃点热的。”左邻右舍哪家有富余的食物互相都会分点,张峰楼上的邻居家里备着煤气罐,他们能借用做点热菜。
因为信号中断,李花英的丈夫20日当天回来了一趟,确认了妻子的安全后又匆匆返回了救援现场。儿子原本想接她去村外避险,因为担心丈夫,李花英决定留下来。拗不过母亲,她的儿子只能买些吃的给她留下。
趁着雨势暂小,村民开始自发地清理道路、排水。丁志辉和几个村民一起借了台柴油发电机和水泵,在村里积水严重的地方四处跑。这名身高1.75m的退役军人很热心,在洪水来时救下了不少村民。
7月21日晚8点01分,巩义市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3小时内,巩义市区及所辖镇降水量将达到100毫米以上,请注意防范。
也许是因为早有准备,那晚的降雨并没有给小里河村带来更大的破坏。
到了22日,村里的情况稳定了很多。道路基本能通车了,救援队陆陆续续进了村子,救援物资陆续抵达,米河镇政府在镇政府门前,安排志愿者为村民发放方便面、矿泉水,还布置了几处取水点供村民取水。信号在逐渐恢复,村民们开始向邻村走去,探听失联的亲友下落……
洪水退去的那天,张峰的妻子忍不住红了眼眶。这位3个孩子的母亲特别担心洪水突然冲进房屋,带走她的家人。这几天每听说有人被洪水卷走的消息,她都会不自觉颤抖一下。
“害怕吗?”
“不害怕,家人们都在一起,我们一起熬过了疫情,一定能再熬过洪水。”她说,“如果我们扛过去,一定更好好生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