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鸿星尔克等企业的赈灾义举,令网民们掀起了一波对国货的“野性消费”风潮。近年来,华为、海尔等品牌锐意进取,国货崛起的现象可谓广受瞩目。买国货、追国潮,正成为当前流行的生活方式。
国货当道与国潮涌动,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缩影。在这背后,又有制造业升级、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Z世代”成长为消费主力、互联网技术快速迭代等多重背景。过去,不少人热衷追捧国外大牌,“去日本买马桶盖”等现象,曾深深刺痛中国制造业的神经。出口海外的国产商品,又长期被贴上廉价、山寨、低端等标签,“世界工厂”的名号一度阻碍了国家形象的正面建构。如今,这些现象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形象也随之变化。
作为民众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状况的总体认知,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它对内关乎国民凝聚力,对外关涉国际影响力。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企业和商品在国家形象的建构上,尤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中国制造与中国产品正日益升级为中国创造与中国品牌,不断展现出大国崛起的新形象与新精神。
一方面,是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当前的国货越来越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发掘资源,将中华美学与时代趣味相融合。故宫文创的横空出世、大白兔与美加净的跨界联名,诸如此类的现象都展现出实用国货迈向品位国潮的步伐。同时,从新疆棉事件到河南水灾,许多民族企业在紧要关头果断发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激发国货消费热情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认同感。
另一方面,是科技创新、与时俱进的大国形象。据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去年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显示,近年来海外受访民众对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认可度显著提升。大疆称雄无人机行业、华为逐鹿世界通信市场、小米手机走红海外、中国高铁展现大国速度,一系列民族品牌凭借创新实力与科技含量走出国门,不断打破世界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新国货的频繁出海,是我国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创新体系不断健全的缩影。
不过需要看到的是,当前国货对于国家形象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国内形象上。而国际形象方面,在国外民众中产生广泛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并不多见。那么在未来,又该如何进一步发挥国货的国家形象建构作用呢?
对此,首先需要“软硬兼施”。国货既是具有实用功能的硬实力,也是具有文化功能的软实力。当前,一些国货过度注重产品营销,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上难以持续;一些则只顾眼前审美红利,以传统植入或跨界联名为噱头,缺乏文化底蕴。这需要国产品牌在未来进一步发挥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坚持品质为本。同时,探索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让产品具备独特而深厚的中国气韵。
其次,也要“内外兼修”。在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的建构上,国产品牌要根据接受客体的不同,大力探索差异化的传播路径。对内,在适应消费升级与坚守产品品质的同时,要大力探索情感经济,在产品与消费者之间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结与价值认同。对外,出海的国产品牌则要在遵循国际传播规律的同时因地制宜,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要在产品质量、劳动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尽职尽责,如此才能真正地被国外消费者所认同,才能进一步在他们心中树立起良好的中国形象。
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