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高大上的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一边是距离市中心近70公里的化工区金山嘴,如今的年轻人会选择“奔向”哪里?日前,记者从金山区上海湾区获悉,一大批年轻人正从上海市区乃至全国各地回流到这里,而吸引他们的正是上海湾区越来越浓厚的“奋斗感”。
“以前在市区,每天打扮得很时髦,出入写字楼;现在在金山,每天穿得朴素,还要和同事们一起加班。冬天取暖器用用,夏天小电风扇吹吹,但很开心、很充实。”这位“自讨苦吃”的青年是上海湾区科创中心山阳工业区的副总经理卢佳。日前,得益于上海湾区科创中心对青年的新政策,她成为一名工业区的高管。
最近,她频繁走访山阳工业区里的企业,了解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和实际需求,并根据诉求制订解决方案。而就在几年前,她还是活跃在市区写字楼里的白领,每天和跨国公司打交道。
过去两年来,通过一系列暖人心的人才回流政策,上海湾区科创中心吸引了超过130名毕业于名校的本土青年回流。上海湾区科创中心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孙引良给出的承诺是——科创中心旗下每一个平台,都必须有至少一名35岁以下的副总或总助;每一名回流人才,都由科创中心管委会班子成员去家访、回访,与家长“聊天”。
一段时间下来,孙引良发现,一些原本想随孩子一起去上海市区打拼的父母开始装修起自己在金山的老宅,为三代同堂作准备;一些鼓励孩子大学毕业后留在市区买房的家长,开始给孩子频频“安利”出台不久的“上海湾区政策十条”。
“我们这里最美的建筑是学校,最好的别墅奖励给双创人才。”孙引良坐在他参与设计的管委会食堂里说,上海湾区正着力解决创新人才最关注的三大问题:孩子能否上不用摇号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父母是否能在金山便利就医;奋斗成本能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比如房价是否平稳、湾区和金山区能否给安家补贴或人才公寓等。
孙引良喜欢与年轻人聊天,他发现年轻人喜欢有个性的办公空间。于是,他从管委会食堂改造入手,把一成不变的政府食堂改造成兼具阅读空间功能的“图书馆食堂”。在这里,年轻人可以进行头脑风暴,碰撞出各种创意。
100多名名校毕业生回流,对金山区而言,成了一件颇为重要的“大事儿”。
金山区是上海西南门户,位于杭州湾北岸、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位置,区域面积6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82万。这里因距离市中心较远,且是老牌化工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青年青睐。不少金山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都会留在市区工作。
如今的上海湾区,面貌与过去大不相同。这里目前有超过200家科创企业、30家企业总部落户,超过8000名科创人才留下。这里诞生了全球第一款无人操作手术室、咽试纸机器人,诞生了可以安装在水下的插座、家用碾米机等,超过1400个科创相关项目在这里落地。难能可贵的是,这里一年的税收收入中,房地产相关收入只占约4%。
“如果投资周期以10年为单位来看,这里是一片价值洼地。”上海湾区科创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综合招商部职员范嘉丽本科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并通过了司法考试。原本在陆家嘴从事金融工作的她,被上海湾区人才政策“触到了神经”,“在证券公司做业务,很难熬出头;金山的人才政策以鼓励创新为主要目标,我也想找找独当一面的感觉。”
如今,范嘉丽侧重法务方向的招商,经常跟镇长出去谈项目,“长了见识”。在她看来,现在的年轻人找工作,不再拘泥于挣多少钱、是不是白领这样的“表面光鲜”,他们更注重“我能得到什么、我有多大发展空间、我能学会什么”。
青年择业观的变化,给了金山这样的偏远郊区一个“引人留人”的契机。据悉,目前上海湾区第一批、第二批回流的青年人才已经在各自领域挑起大梁,当上了平台高管;而第三批、第四批回流的青年中,出现不少“985工程”高校和海外名校毕业生的身影。
“今天接触做机器人的企业,要了解机器人全产业链;明天接触搞医药研发的,又要重新研究新产业。”朱丹原本是市区一家外企的业务总监,早上6点出门,晚上8点到家,一成不变。回到金山,每遇到一个公司都“秒变小白”的状态,激发出朱丹内心深处澎湃的奋斗感。
如今,作为金山嘴工业区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朱丹,“申请高新技术认定、申请上市、申请扶持资金,各个环节都能办”。她的公司对初创型企业的关注度很高,“这里会成为创业者的乐园。”朱丹信心满满地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