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十七八岁的时候,曾有机会成为一名艺人。现在身边的“三次元朋友”,很少有人知道,我曾经和“女团成员”这个身份擦肩而过。
如果当时没有放弃那个进入娱乐圈的机会,那后来的我,人生轨迹会截然不同。想必此时此刻,我可能正忙着做妆发,准备登台演出、拍时尚写真,或者正赶着航班,去跑商务通告。
在我还是中学生时,我是日本某女团的粉丝,经常在网上看她们的表演、听她们的专辑,还会很认真地学唱日文歌曲。
有一天,我偶然看到网上招募选拔女团成员的通知,忽然心血来潮。追了女团那么久,自己要不要也去试一下?我在线上报了名,放了个人照片,似乎还录了一段VCR(视频短片)。没想到,线上报名很快通过了,之后就是线下的几轮面试。
时过境迁,想想当年的自己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从小学过十几年的舞蹈和钢琴,跳舞和唱歌基本功还不错。我面试时表演了唱跳,还表现了一下女团成员“元气满满”是什么样子——因为我追过女团多年,我可太了解那个“范本”了:你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双手握着麦克风,露出灿烂开朗甚至有点夸张的笑容,说话要超级大声,最好有点摇头晃脑。
最后一轮面试结束,现场就宣布我通过了。听到我编号的那一刻,大脑一片空白。因为毫无预期,所以一瞬间非常兴奋开心。
不过,在作决定的时刻,我犹豫了。那时候,我对合同上所说的属于“女团”的未来,是没有概念的。坦白说,我没有很大的“信念感”,不能想象每天都要在公司里吃住、练习的生活,也不接受这份工作还要为粉丝热情地互动“营业”(比如要在见面会不停和粉丝握手)。家里没有人从事演艺行业,不算太支持。
最终,我还是亲手推掉了这个送到眼前成为女爱豆的机会,而是出国留学,读完了大学,又回国找工作。
前几年,看到国内很多女爱豆火起来了,拥有那么多粉丝,穿着那么美的衣服上台表演,失落感是难免的。很有意思的是,当时还有和我一起面试、没被选上的姑娘,因为坚持不懈走这条路,终究得到了很棒的结果,近两年也收获了一定名气。
看着屏幕上光鲜靓丽的她们,扪心自问,我完全不后悔吗?肯定不是,但理性告诉我,那个世界的一切不适合我,我有我的天地。
虽然自己没能成为一名艺人,没有亲历在娱乐圈浮沉、翻滚的过程,但是因为兴趣使然,后来我的工作与这个圈子联结程度颇深。我成了艺人身边的工作人员,密切关注娱乐圈的一切。因为始终“置身局外”,我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冷静的观察者,相对客观地审视这个行业、艺人群体以及粉丝生态等。
我周围同在这个圈子工作的朋友们,最初入行的动机、初衷,多多少少都有点追星的因素。这不难理解,因为真情实感地喜欢,你才会想要靠近这个行业。不过,当你把追星的情愫转化为实打实的工作,体验完全不同。一些朋友做着做着,要么觉得不适合,转行了;要么就只是把它当成一份工作,谈不上多快乐。
国内的造星产业日益成熟,捧出了一批批年轻粉丝喜欢的偶像,在我看来这本身不是什么坏事,这个产业应该有所发展。娱乐圈也由一家家企业组成,打造明星偶像是企业的一条生产线、一个系列产品——从近几年来看,这条路走得通,产品销售得好,粉丝们都很喜欢。
如今文娱产业的受众群很大,粉丝很多。大家会有不同的爱好取向,喜欢不同类型的艺人。造星产业先把艺人推到市场上,让粉丝们自主选择,根据反馈再看要不要加量。
不过,选秀节目做太多难免呈现“疲态”,毕竟这对人才储备消耗很快,真正适合舞台的“爱豆”需要时间来培养,不能拔苗助长。后来,一些选秀综艺节目非常努力“选”,但是越来越难选出唱跳爱豆的“好苗子”了。
假如有些年轻人根本不适合当“爱豆”,或者还没有那么优秀,我觉得就不要硬选偶像了,何必不停地给娱乐圈送人呢?粉丝需要有实力的偶像啊!
最近看到网上都在说饭圈乱象,在讨论偶像和粉丝的关系之类的话题。在我看来,做艺人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份工作,艺人收获名利,理应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
而粉丝追星,追得开心就好了,如果从中能到类似“偶像治愈了我”的感觉,激励自己更好地生活,这样固然很美好;但如果为了追星不讲道理、到处在网上掐架,那完全没必要。艺人只是做他(她)该做的工作而已,你有你的生活,追星不是你人生的全部。
小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