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百年看天津”。天津是见证近代西方文明最早抵达中国的城市之一,这里留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天津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历史,有许多珍贵的革命旧址。如今,这一幢幢红色建筑成为党史学习教育“活的记忆”。
据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青年教师兰巍介绍,为了让这些“活”的红色历史记忆保存下来,2019年9月,学校师生启动对天津市革命遗址的测绘和资料整理工作,用最新的建筑测绘技术和丰富翔实的城市历史研究,梳理出天津430余处红色旧址的前世今生,把成果呈现在新近推出的“革命丰碑——天津市红色旧址展览”中,用一个个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和一张张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地图,讲述那些砖瓦草木在百年党史中的风雨沧桑。
精巧逼真的三维建筑模型、建筑演变比对以及多媒体展示技术,带着人们“穿越”时光,回到20世纪的红色记忆中。
位于现在天津市和平区黑龙江路的隆泰里19号,是一座看上去不起眼的普通楼房,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1936年春,为了贯彻党中央瓦窑堡会议精神,加强对白区工作的领导,中共中央派刘少奇同志以中央代表名义到天津主持北方局工作。当时刘少奇以南开大学“周教授”的身份为掩护在此工作,成功领导了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和华北抗日救亡运动。
当年党组织为什么会选址于此?兰巍带领学生们从建筑和城市史的视角重新审视这幢砖木结构二层小楼的特殊之处。他们经过翻阅对照大量史料和历史地图发现,隆泰里地处海河沿岸的法租界内,利用了租界这一革命活动的缓冲地带,并且紧邻水陆交通枢纽区,交通便捷。隆泰里采用“一字型”里弄布局,其西南端闭合,刘少奇居住的楼房则位于里弄东北端,紧邻黑龙江路,视野开阔,便于观察周边情况,且设有3个出入口,一楼为“惠兴德成衣铺”,可以掩人耳目。
如此深入探寻极大激发了师生对党史研究的热情。他们围绕建筑本身,将与之关联的人物和事件串联在一起,真实还原出百年来那些惊心动魄的革命场景。
2018级建筑学研究生项金鑫白天顶着烈日实地测绘,晚上一头扎进党史研究中,常常沉浸其中忘记时间。他从建筑中“听”到了革命先辈在城市革命斗争中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精彩故事,仿佛能感受到当时年轻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心跳声。他尽最大可能找到建筑史资料和党史资料,为一些已经消失的革命旧址在地图上标注出当年的位置。在他看来,这是新时代年轻人对革命先烈的一种致敬。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青年教师杨悦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工科学生对党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从建筑历史、城市发展史等多角度出发,沿着数百个红色旧址分析出天津党史人物活动轨迹、革命活动选址与城市空间、城市发展进程的关系;与此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注重深入挖掘革命旧址背后的红色基因,让建筑“讲好”红色故事。
“革命丰碑——天津市红色旧址展览”成为师生现场教学、情景体验的重要场所。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贾恒欣介绍,循着红色旧址的建筑研究,发动师生共同编制100个红色故事的教学案例,录制100个微课视频,打破了思政课堂的边界。
2020年入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周淮娇在整理历史资料时注意到一个细节: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天津只用了29个小时,这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当时要攻下有重兵把守的天津城,必须先拿到天津的城防工事图。一位名叫张克诚的地下党员在天津工务局建筑科工作。一天,他等来一个极为难得的机会:坐在对面的工程师下班时,忘了把天津市城防工事布置图放到保险柜里。于是,张克诚把这幅图带回了家,冒着巨大风险用了两个通宵把图描画出来,又把原图纸放了回去。“我常跟学生感慨,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优良传统由来已久!”
这些激动人心的故事,被学校师生收录进100个红色旧址口述史中。他们在吉鸿昌雕像前讲述民族英雄的故事,在女星社旧址录制天津妇女运动进步团体女星社的故事;在金汤桥上讲述平津战役中金汤桥胜利会师解放天津的故事……这些记录着百年党史的不凡历程,激励着今天的年轻师生不负韶华、接续奋斗。
天津城建大学党委书记史庆伟说,在挖掘天津红色旧址故事、翻开红色建筑这本生动的“党史教科书”过程中,学校作为建筑类院校把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将革命旧址蕴含的丰富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提升了思政教育体验和育人效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