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8月13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暖心

中国的改革开放,我曾出过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8月13日   05 版)

    扫一扫 看视频

    “在中国几十年的岁月里,我一步一步看到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改善的转机。”8月8日晚,作为特殊嘉宾走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别节目《百年歌声》的舞台,拉贾·马格斯维伦讲述了自己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一起走过的历程。

    47年前,作为第一批来华留学生,拉贾和8名同学离开了家乡斯里兰卡,奔赴5000多公里之外的中国。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拉贾顺利完成学业,事业也稳步发展:他曾创立第一家在中国注册的美国公司,打造了著名的“小护士”品牌,还成了北京第一个拥有驾照的外国人……

    “从当年的物质匮乏到如今的生活富足,从平房矮楼到高楼林立,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中国人都努力地推动着中国这艘巨轮滚滚向前,也切实享受着这个日益强大的国家带来的福祉和便利。我会继续见证中国的发展,期待着中国有更大的腾飞。”改革开放,拉贾既是一个见证者,也是一个建设者,他还娶了北京媳妇,真正在中国扎下了根。近半个世纪里,拉贾感受最大的,就是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4年秋天,拉贾第一次来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换乘飞机,因为那时只有巴基斯坦的飞机能飞北京。从首都机场唯一的航站楼走下来,无论是建筑、车辆,还是热情接待的中国人,一切都是那么整齐划一。“当时是11月,天气已经冷了,向导们早早为我们准备好保暖的衣服。那是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穿上军大衣。很快,每个人住什么房间,每天的安排如何,几点到大厅集合……都有了安排。食堂也为我们准备了西餐,我甚至不敢相信,他们是第一次接待外国人。”

    “刚来中国的时候,根本想不到会在这里待40多年。”拉贾说,1974年正好赶上中国第一次面对国外留学生开放,父亲建议他去中国,一是去的人肯定少,二是这个国家很大,学会中文可以跟很多人交流,“除了来学习以外,当时没有任何想法和目标”。

    之前通过一本名叫《中国画报》的杂志,拉贾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向往,刚下飞机就感受到这里与家乡的巨大差异:女孩子大多穿着朴素的蓝布衣服,甚至从身后看根本辨不出性别;生活上也有很多不便,那时候“老外”只能去北京建国门的友谊商店买东西,一角两角、一分两分的人民币,粮票、布票,对他们来说都非常新鲜;尽管中方体贴地准备了保暖服装,但那时没有暖气,来自热带地区的“老外”还很难适应北京的寒冬,限时供应的洗澡水也让人头疼,大家只得在运动之后快速冲洗身体便奔向床铺……“实话说,那时候中国的生活条件还比不上我们斯里兰卡,能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生活学习的,都是真正对中国有感情的人。”

    “刚开始学语言的时候,出门好多人想跟我们交流,可我们什么都听不懂,只学会了谢谢、你好、再见。”拉贾记得有一次他们在北京街头骑自行车,不小心骑到刚铺了沥青还没干的路上,有几个戴着草帽的老太太坐在路边看着。“我们想说‘对不起’,结果说的是‘谢谢’,那些老太太一脸奇怪:这怎么回事啊?”

    拉贾开始努力学语言,他向老师申请,把宿舍室友换成中国同学,不放过任何交流机会,大概9个月的时间,他的汉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通过了测评考试,“这还远远不够,一直到今天还在学,因为还有很多专业知识和新的表达方式”。

    拉贾最初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之后到东北科技大学深造。1978年,拉贾在收音机里听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消息,要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发展国民经济。一年后,他从沈阳回到北京科技大学念研究生,发现北京有了许多改变:街头出现了许多做小生意的人,大家的衣服变得时髦了,商品种类也丰富起来,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越来越多,看到这些喜人的变化,拉贾感觉“最初的市场经济开始了”,改革开放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他暗下决心,留下来,为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

    研究生毕业后,拉贾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和中国计算机专家一起,围着几台叫作Z80的国外八位机,从零开始搞研究。当时国家还没有汉字输入的标准,他们研究建立的计算机汉字库后来成了国家标准,之后又投入到汉字打印的研究中。

    当时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只有拉贾能胜任——出国办事。那时候的科研项目,其中一些内容需要到美国学习,一些材料也需要到美国买。但是当时很多中国人没有护照,出国极为困难,拉贾就担负起了这项重要工作。同时,他还到各地演讲,争取美国各公司的信任和投资。那时候苹果公司、IBM公司都认为中国不过是个穷国,没有大规模使用计算机的可能,不值得开拓市场。拉贾就花大量时间制作幻灯片。“当时我一个一个给他们解释,中国的计算机市场会有怎样的发展,我预测计算机10年内会进入中国家庭,10年后果然如我所料。连手机的市场我也做过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二三十年后,连卖菜的人都会拿着手机做生意,现在也实现了。”

    1990年北京举办第11届亚运会,是中国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赛事,北京政府大量投资改造城市建设,拉贾参与了一些数据通信和交通管理方面的项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他给交管局和交通局做了很多改进路面项目,包括信号控制系统、优化抓拍系统等工作。“筹办2008年奥运会时我经常参加北京的城市规划、资源整合和改造项目的研讨会,北京大北窑桥下改成公共汽车站的项目中,我参加了项目的专家建议组。我确实可以骄傲地说,我把青春岁月全部献给了中国,今天中国的巨变超乎想象,能参与其中我非常自豪。”

    提起拉贾的名字,一些人最先联想到的也许不是计算机和技术工程,而是“小护士”的创始人。20世纪80年代,中国市场上还只有上海、北京极少的几家公司做化妆品。拉贾在解放军总医院的皮肤科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发明,于是投资了10万美元和几个合伙人成立了丽斯达化妆品有限公司。“实际上,‘小护士’只是一个无心插柳的产物,尽管如此,它仍是我一生中最成功的事情。”1980年,拉贾注册了美中贸易公司,这是在中国注册的第一家美国公司。当时工商局刚刚开始发放外企营业执照,拉贾记得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设立的临时办公室里,他们是第一个办理的。

    拉贾还是拿到了第一本中国驾照的“老外”,在他保留至今的驾照上写着“31-00172”,31代表北京,172是指他拥有的是当年北京第172辆机动车。1980年,为了拿到这本驾照,拉贾天天跑车管所,人家说老外你别来了,肯定办不了,“非常非常难,因为中国政府从来没有给外国人办过这么一个证”。

    1974年一起从斯里兰卡来的留学生,只有拉贾留在了中国。他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夫人是北京人,有3个孩子。“改革开放40多年,我一步步看着老百姓的生活出现改善和转机。抬头一看,一座高楼又起来了。如果十几年前有人问我,哪个胡同怎么进怎么出,我可以像讲我的专业一样给他详细讲解,还能带着他左蹿右蹿。今天可就不行了,这么多的楼房雨后春笋般林立,已经记不住那么多了。”

    67岁的拉贾如今的身份已经转换成导师和顾问,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了年轻人。不过拥有12个专利、热衷于科研的他,对灯光设计、房屋设计、路灯设计和远程控制系统集成这些工作还乐此不疲。

    “作为一个成功预测过中国计算机市场和手机市场的人,我也希望尝试预测一下中国未来的发展。”拉贾说,中国人特别希望有新事物进来,能够替代老旧的事物,“尽管中国注重传统文化,但在科技上,他们有着积极开放的态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8月13日 05 版

加速复原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我曾出过力
全红婵爸爸的三观战胜了算法逻辑
28个红指印留下的驻村第一书记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