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并以“两个结合”的实践逻辑推进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全新认识,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涵,极大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纵深,极大展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明视野。
——————————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探索
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并在不间断的实践中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
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学习马列主义,不是要将其视为教条,而是要将其视为行动的指南。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这是毛泽东提出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思想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借鉴苏联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是,伴随时间推移,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与苏联经验的差异性逐渐显露出来。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终于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启改革开放,逐步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制度。我们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并非取决于文本,而是要经过社会实践的具体检验,判断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的具体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社会的状况,实事求是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我们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
返本开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来,我们党就以持续不断的努力,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论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谈道:“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亦是在民族危亡的重大关头焕发出的强劲文化自觉。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同志在“古今中外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下重构了中共党史,建立起了一套历史政治学的叙事框架。这套叙事框架确立了中国中心观,阐发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并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合法性。它不仅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勇气和决心,更从文化的高度,成功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新文化运动继承者、中华五千年文明弘扬者的历史主体性地位。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之初,它就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有了更为深刻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走上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这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总书记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2021年,总书记在武夷山考察时强调:“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升文化自觉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迈向新发展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文化基因,它奠定并且标识了我们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认同。“七一”讲话中“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标志着我们党的文化视野从党史上溯到了近代史,进一步接续上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大历史。这一文化视野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民族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更为重要的是,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一个动态、连续、有机的发展与更新过程,此之所谓返本而开新,阐旧邦以新命。
开创未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明视野
中国共产党人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中国正不断展现强大力量;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中国正不断焕发蓬勃生机。中国共产党所发挥的作用,正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五千年绵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融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实践,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关联。它不仅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理论路径,同时也丰富了人类对于社会发展规律与发展道路的认识,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深刻表明了我们党强烈的文化自觉。不过,这一次的文化自觉,有别于近代以来面对民族危亡的紧迫选择,而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更为广阔和深邃的时代命题。它不仅是为了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历史脉络,同时也是为中国与世界的未来发展找寻理论资源。今天,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当今世界的复杂矛盾和严峻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引领,需要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思想脉络中,不论是生态主义的发展模式、普遍正义的伦理诉求,还是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这些内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质素与马克思主义的亲和性,是我们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应对当今世界问题的重要思路。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势必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困境,贡献来自于中国的思想方案与理论设计。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为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纵深;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文化基础,展示了我们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所具备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博大文明视野。
林雅华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