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8月1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被路遥影响的90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8月16日   07 版)

    漫画:程璨

    编者的话

    通过自己的作品,路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由中国青年报社发起的“改革开放40年”大型青年调查显示,在40年灿若繁星的文学作品中,66.0%的受访青年确认《平凡的世界》对自己影响最大,获选率排名第一。对于90后青年,路遥的作品如何影响了他们?又是如何跨越时空,给予青年奋进的精神力量?

    欢迎把你的文学作品发给“五月”(v_zhou@sina.com),与“五月”一起成长。扫码可阅读《中国青年作家报》电子版、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创作频道,那里是一片更大的文学花海。

    ---------------

    两封写给路遥的信(小说)

    徐延(20岁) 天津财经大学学生

    在阴暗潮湿的角落中,少年再次翻开《平凡的世界》,他发誓这是自己最后一次翻开这本书,虽然这样的誓他已经发过很多次。

    孙少平一直是他与命运抗争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他发誓只要孙少平比他还要苦难他就不会放弃,命运这种东西哪里是能轻易比出是谁更悲惨的呢?他低垂着相比于瘦弱身躯看起来有些大的头,出神地望着自己黝黑枯瘦的手指,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动作。他坚信在这个星球的这里那里有很多同自己一样苦难的人们,在生活的泥淖里挣扎。

    这个角落里唯一的一束阳光也被挡住了。挡在他面前的人把他一脚踹倒在地,“你们看,这个呆子又在看这破书。”说着揪着他的领子把他提起来,手中的书顺势掉在了地上。那人抬手就扇了他一巴掌,少年的脑袋被整个打偏,耳内嗡嗡作响。

    “我就不明白这破书有啥好看的,我今天就给你把这书撕了!”本来就已经飘飘摇摇的书页彻底从书上掉落下来。一直默不作声的少年突然有了反应,像发疯的小兽的拼死一搏一样,一脚踹在那人的肚子上。大家似乎都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从来没有人想过少年会反抗。

    似乎从进入这个高中为止,少年“理所应当”地成了一些人的出气包,他们一直管少年叫呆子。同学们能看见少年在附近的饭店端盘子,在垃圾桶里找塑料瓶和纸箱子,也能看见他穿着洗得发白的T恤被人堵在小巷里。在学校少年没有什么朋友,他下课不和同学聊天,同学和他搭话他也是一两个字回应,他也不在学校吃午饭,有人说看见过少年在小巷里吃自己带的馒头和咸菜。

    少年好像一直是一个人。最近少年的妈妈得了很严重的病,学校组织全校为少年进行了募捐。至此,少年已经保不住属于他这个年纪的所有尊严了。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孤独、看起来有些阴沉的少年却成绩一直在年级前十。

    少年慢慢蹲到地上捡起零落的书页,看到一页上写着:“因为你能痛苦,就说明你对生活还抱有希望!”依旧低着头的少年,似乎也不知道所谓的希望在多远的地方。

    给妈妈喂了药,稍微收拾下一塌糊涂的家,在微弱的灯光下少年终于拥有了一小段属于自己的时光。看看那本破得不成样子的《平凡的世界》,他拿起了笔:

致路遥:

    您好,敬爱的路遥先生。不知道您的人生是否有诸多苦难,但我一直让自己相信的确有人像孙少平一样:命运压不垮,苦难打不败。他吃着黑高粱面馍,我每天吃馒头,他要扛起家中的重担,我也要忍受生活的困苦,只有这样想,我的日子才能勉强挨过。虽然您说:“幸福,或者说生存的价值,并不在于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无数艰难困苦之中,又何尝不包含人生的幸福?”我也深以为然,但生活的真相有时真的很难让人接受。对吗?

    我把我生命最后的希望都压在了一个月之后的高考。您总是告诉我,生活本就满是磨难,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我已经做了所有的尝试。我真的身心疲惫,我的意志难以支持我再做任何的拼搏和努力。我说服自己,我要向命运最后决斗这一个月。如果命运把我最后的希望也剥夺了,也许那时我就会放弃了。但是路遥先生,有时候放弃比坚持更艰难,对吗?                              

    ——您远处仍挣扎着没有放弃的读者

    3个月后,少年申请到了奖学金,带着母亲去了他梦想了很久的城市。后来,小镇里的人们听说,虽然少年一边打工给妈妈赚治病的钱一边学习,却考上了研究生。再后来,少年参加了工作,坐在一个西南小镇属于扶贫干部的办公桌前,再次给路遥写信:

致路遥:

    您好,敬爱的路遥先生。感谢您一路相伴。我想如果当初没能带着母亲离开那个小镇,我还是会找个理由继续同命运反抗到底,原来孙少平的苦难一直是自己的借口,不想放弃的一直是自己。您说的没错:“不论是普通人还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历许多磨难。磨难使人坚强。”我想我已经明白了人的生命力所在,现在我希望我也能帮助那些依旧苦难的人们去拥有幸福。

    ——您远方已经强大起来的读者

    少年把写好的信规整地叠好,再次塞进了桌边那本伤痕满满的《平凡的世界》。

    用写作践行自己的信仰

    范墩子(29岁)

    谁都觉得路遥苦。

    但凡和朋友聊到路遥,大家都会谈到路遥悲情而又苦涩的一生,人们形成这种观念的重要原因,是基于路遥小说中的苦难书写。十年前的暑期,高考结束不久,我坐在简陋的瓜棚里阅读了路遥的《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两部中篇小说,那是我头次接触路遥的作品。小说中,现实的不公与艰苦并未难倒黄土高原上的热血青年,阅读时,我数次落泪,我为马建强、高加林、刘巧珍悲剧的命运而哭,更为他们非凡的毅力与抗争而哭。

    再后来我集中阅读了路遥的大多数作品,相比《平凡的世界》,路遥的长篇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更为令我震动。极少有作家能像路遥一样将自己的写作心得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读者,包括对自我的突破、名利的困扰、环境的恶劣等方面的记述。一本薄薄的创作札记,却为读者详细描绘了一名作家从前期准备到创作结束的心酸历程。就我有限的阅读体验来看,能同这本创作随笔相媲美的还有陈忠实的《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随笔》。

    我不大喜欢人们放大解读路遥身上的苦难经历。在我的阅读印象中,路遥是一位充满着强烈浪漫主义的诗性作家,他在写作上有着大理想和大抱负,同他个人的成长经历相似,他笔下的人物均面临着生活严峻的考验,均是在生活的泥沼中挣扎的小人物,在现实主义不被文学界看好的背景下,路遥却孜孜不倦地向柳青等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学习,坚定地采用现实主义结构自己的作品。很多人认为路遥是飞蛾扑火,但路遥却赢得了亿万读者的喜爱。

    在路遥的笔下,很难找到一句花里胡哨的句子,他的语言就像黄土地上的庄稼一样朴素,一样真实,路遥之所以能形成这种独特的表达,在于他长期将自己认定为一个劳动者,一个大地的儿子,更在于他内心的真诚。在他看来,一部作品如果想打动读者的话,最重要的是作家对生活、对艺术、对读者要抱有真诚的态度。他坚信作家只有不丧失一个普通人的感觉,只有依靠内心的真诚来写作,才能引起无数心灵的共鸣。路遥就是用写作在践行着他的信仰。

    毫无疑问,《人生》《平凡的世界》已经成为无数读者心目中的经典作品,但我却常听到一些同行表达出对路遥的不屑,认为路遥的语言太过平实,小说的艺术性不强,我是不能苟同这样的观点的。从刻画人物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路遥延续着19世纪文学的光荣传统,他甚至是用最笨拙的办法结构小说、推进小说,却成功地刻画出了许多让读者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路遥小说给我最大的一个启示,就是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根本,永远也不会过时。

    路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时代记录者,他清晰地捕捉着时代的每一处的微小变化,并把这些变化用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来表达出来,正因如此,他的小说现在读起来,依然没有丝毫的生涩感,依然能感受到曾经热气腾腾的生活和作家真诚的心。路遥有句名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在各种文学主义和理论日益泛滥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新阅读路遥的小说和创作随笔,在他留下不多的文学遗产中,汲取更多有益于文学创作的营养物质。

    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

    范开源(19岁) 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学生

    我与路遥先生单方面的相识也已经有了不短的时日。

    那还是小学的时候,小小的我在书店看见了书架上厚厚的《平凡的世界》,却没有以往看到大部头时的那种怯畏。我好奇地踮起脚尖,颤巍巍把整整三本《平凡的世界》搬下来,翻开书的扉页那一刻,我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

    说也奇怪,小小的我居然看得如痴如醉。或许那时只是当作一本故事书来看,但却似乎真正地感受到了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我因少平的进步而喜悦,随晓霞的离去而悲恸,沉溺在书中,或悲或喜,更难复言。

    读完《平凡的世界》和《人生》两部作品后,我就再未涉猎过和路遥有关的文字内容,直到上了大学,老师要求阅读《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本自传式的书,我才重新拾起了近十年前的记忆。

    有人说过,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可以了解这个作家,但不能理解这个作家。这句话我深以为然:我能真正走进路遥先生的内心,探寻内心深处的悸动,缘于《早晨从中午开始》。

    翻阅着这本书,此前从作品中提取出来的、自然而然浮现在我心中的一些关于路遥先生的形象碎片才真正变得生动立体。纵观路遥先生的一生,他本人的经历与书中的主角比起来,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少年时期几乎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饥饿和劳动。他出生于陕北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家庭条件困难被过继给伯父,自此开始了求学之路。

    由于家庭困难,他的童年就是从饥饿开始的。而在他上学的年月里,路遥也始终被饥饿所困扰,这也深刻影响着他的作品——他的文字总是伴随着对饥饿的描写,这正是源于路遥真切的关于苦难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当路遥考上中专,眼看一切都要迎来曙光时,命运再次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紧接而来的一场运动终止了他的学业,浇灭了他的满腔希望。路遥本人的经历,特别是少年时期的遭遇,或许要比《平凡的世界》中少平、少安两兄弟的境遇来得更为困苦。书中的情节就是路遥过去生活的缩影——他把这些生活的碎片用自己的文字勾勒出来表达给世人看,平实、质朴而淳厚,并传达出在个人奋斗中产生的、对生命本真的崇高感,这正是路遥的伟大之处。

    路遥先生是一个矛盾的人——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他喜欢孤独,喜欢独处——却又憎恨孤独,恐惧一个人的世界,恐惧没有人相互交流的世界。他在某些方面放任自流,却在某些方面对自己要求甚是苛刻。或许这并不能完全称得上是“矛盾”,但正是这种个人本身的冲突塑造了他的人格魅力。

    与路遥先生不谋而合的是,我也喜欢在夜里写些文字。正如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所说的:“夜晚,当人们又一次入睡的时候,我的思绪再一次活跃起来”,“这时间在好多情况下,思绪会离开作品,离开眼前的现实,穿过时间的隧道,漫无边际地向四面八方流淌”。许是夜阑人静的缘故,又或是因为人的思维到了晚上才能真正沉静下来,我在夜晚似乎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敏锐,窗外的一阵蝉声、远处的一声刹车、深空的一点星光,都能勾起脑海中最无边无际、无拘无束的遐想。而这也正是创作最渴求的一种状态。

    读着《早晨从中午开始》,我真切地与路遥先生感同身受。煌煌百万余言,路遥先生竟是一笔一划在稿纸上撰写出来的。在抄写第二部的初稿时,他“半躺在桌面上,斜着身子勉强用笔在写”。刚读完这句话,我脑海中就已勾勒出路遥先生伏案艰难写作的画面。于是,我的身体似乎也开始隐隐作痛。尤其是在抄写书稿即将到达尾声的时候,他那种痛苦与喜悦交织的矛盾而复杂的内心情感,我也大抵能深切地感受到。坚持了这么久的梦想即将实现的狂喜与身心俱疲的折磨混杂在一起,构成了路遥先生那段时间生活的主旋律。他满怀热忱地关注着时代的发展、岁月的演进,关注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逐渐摆脱背负着的沉重枷锁、昂首阔步挺胸前进的历史性变革。路遥先生弯下腰,俯身在人民中,感受着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痛苦与欢乐。与别的作家不同的是,路遥先生并不看重个人的喜怒、成败和得失。也正是因此,他才成为现在的路遥,成为具有独特且丰满的艺术思维的路遥。

    最后,用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中说过的一句话做结:“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

    以此致敬路遥先生,且与诸君共勉。

    致路遥

    吴映霏(16岁) 浙江温州中学学生

    彼时的阳光一如几百万年前那般灿烂,不紧不慢地熏着树桩上方那片斑驳的白漆,待日光缓缓地暗下去,我第一次留意到那漆的颜色竟褪了许多,夏季已然叫嚣着从它的脊背刺出了一条棕色的斑。一小块棕死死地嵌在并不鲜亮的灰白里,让我想起了我十多年前肌肤上第一块褐色的茧,以及数十年后两鬓上仅存的最后一缕褐发。

    也正是在此时此刻,我提笔给您写信。

    我的家坐落在一个二线的城市里,向后看是枯黄和新绿糅杂的乡野,向前看是万家灯火的浩大都市。于是我很确定我生活在一个漫长过渡带中的小小一隅,似乎多了几分鸟瞰的机遇,看两头的人马络绎,从麦穗到金玉,从繁杂到归一,川流不息。

    两头的故事颠簸着起伏,牵动着风雪腊梅里一心向着归乡的冯玉琴,人生里渴求走进城市的高加林,以及那个依旧踌躇着平凡着的我自己。

    第一次邂逅您那《平凡的世界》是在必读书目和考试纲要的驱动之下,可当这叙事性的笔墨缓缓落下尾章,我的世界便与书中的完整地重叠在一起。似乎孙少平身上带着我们所有人的影子,而每一个我们,都沾染着每一个书中人物的特有气息。我跟着孙少平在口哨的歌里沉思,踏着二级平台和铁路线迈向明天,看每一种生活模糊起来,重叠成我的人生。

    我自认我是向前人流中的茫茫一簇,和身边的所有人一样,生活到最后就是为了在恒定的躯壳里延伸得更好。似乎从诞生以来,我就和所有人一样,先天性地丧失了打破躯壳的能力。但从您的笔下,我第一次真实地触到了困境的边缘,和那些最伟大的小人物一起,直挺挺地倒向边界的炽烈,在打破和重塑之间,爱过,痛过,活过,去把自己燃烧尽了,再烧成一个新的世界。

    我真的特别谢谢您,让我明白大众阶层的共鸣方式,也一样可以伟大和壮烈。冯玉琴在各方欺压、爱人成了麻木骷髅的绝境下仍义无反顾地选择回乡,用向长途汽车站走去的步伐涂鸦一朵灿灿的腊梅花,一如一无所有却似乎在口哨声中拥有一切的孙少平。我想,离别再回溯,不过是两个地点之间辗转的旅途。可正是因为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和那已然熬尽了孤独却仍挺拔的骸骨,在您的笔下,让出走因他们被赋予了意义。

    其实,每一时刻您和我,似乎都在用身体或心灵出走在相同的路途,在戈壁里走向绿洲,再在绿洲里走入戈壁。思念和好奇永远指引着我们在同归的殊途上踱步,但相比之下,您的走却带着乡野的刻之入骨,更壮美也更深邃,在出与入之间书写着一种殉道式的自我重生。

    您的生命定格在1992年,一同把您和书中人儿的出走留在了故事的最后一页。在留白的故事尾声,冯玉琴永远在旅社等待出发,孙少平也永远在铁路线驻足仰望,似乎没有人知道他们将去往何方。可留白之下,残缺的却也最美。无论是哪一种姿态,哪一个方向,都是不完美的奇迹与不朽。是的,所有的人物都是一个传奇,哪怕是风雪夜里跌跌撞撞的康庄,在浑浑噩噩的麻木之下,同样彰显着回归现实,成全妥协的莫大勇气。

    我敬佩和尊敬您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因为他们让我看到了每一个挺立和曾经挺立着的英雄。并不是只是在无比痛苦中巍然站立的才是英雄。“英雄也会落魄,可纵使只有一天不朽,也是英雄。”

    无论是冯玉琴带着您的坚强在风雪间走了一遭,还是孙少平带着您的无畏在铁路间踏了一路。他们脚下的故事,似乎正是您和我们未曾抵达的远方,神往却无法成为的人物。在您的文字里,面对最圣洁的人物人格,我第一次感受到纯粹的美所携带着的最为特殊的张力。在自省与历练后的成长中,冯玉琴多了份坚强,孙少平少了份反叛。一如您在苦难岁月下所磨炼出的气质,以及我在您的熏陶之下,明白了明天存在的意义。

    谢谢您,让我同您所爱的人物一起,在出走、追溯与成长之后,去拥抱更好的自己与世界。

    倒在干渴路上的夸父

    仇士鹏(23岁)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硕士生

    太多的人在《平凡的世界》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我在路遥的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苦,是路遥身上洗不掉的标签。

    童年的时候被父母抛弃,过继给伯父;成年后被心仪的女知青抛弃;成家后几次要被妻子抛弃,临终前最终签订离婚协议……很难想象,在光鲜亮丽的作家的身份后,是一路的辛酸和血泪。

    古人言,自古文章憎命达。他能像星星一般闪亮在文坛之上,或许离不开这些苦难蕴养出的性灵,但同样地,它们也带来了扭曲和隐疾,让路遥成了一颗彗星,匆匆地掠过人间,便轰然落地。

    那时候,他穷到在得知荣膺茅盾文学奖后,都没有路费去北京领奖。弟弟四处求人,才堪堪凑齐路费,赶到火车站,递给了路遥。羞愧与尴尬一时间让路遥面红耳赤。而这份贫穷带来的苦痛,最终也变成了他生命里的一根刺,扎进骨头里,再难拔出。

    于我,最深的苦,便是母亲过早离世和贫穷。对比路遥,我们有着同样灰暗的童年,也同样在成年后靠着写作迎来转折点。只是我没有他的才华,挣来的稿费在数量上更趋近于零花钱。

    我对钱的态度也很随意,抱着不能亏待自己的目的,每当我买书、买洗漱用品、买牛奶,点在付款界面时,我就会安慰自己:“写几篇文章钱就回来了。”但我向来是把钱用在刀刃上。哪怕已经是研究生了,依旧穿上洗白了的旧衣服便出门。因为我的生活不是用来给别人看的,几千元的球鞋和四五十元的鞋子都能用来走路。

    路遥选择了装饰面子。他想用往后余生的及时行乐来掩盖过去的伤痛,用出手阔绰,竭力维持的体面去支撑明暗不定的自尊。但他在最后的时刻却告诫朋友说:“看我这熊样,你要引以为戒,多用心啊。”

    对于贫穷,对于它埋在人性里的自卑、功利等缺点,我虽不会鼓吹成是人生的财富、礼物,但也不会刻意避讳。打肿脸充胖子本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是以更加脆弱为代价,对自尊的粉饰。躲避和否认只会让它们的影子越来越长,长到让人再难以走出来,只有承认其存在,才能从终点出发,一点点把影子逼回起点,让自己的失陷与挣扎得到救赎,也才能变得坚韧,胸怀博大,无论未来的贵贱,山雨欲来还是风和景明,都能坦然受之。

    总会有比堤防更高的浪,但也总会有能容纳浪潮的山谷。是堵是疏,一念之间,两种人生。

    不过,对于生命,谁也不能说出标准。每个人都有选择活法的权利,对于命运,每种活法都是平等的。所以,我不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评判作者在书外的故事,也不是在作家的光环下去对应他的现实生活,而是作为一个困惑的生命,向着先行者的问询,指引自己的抉择——我希望我的光与热不只留在笔下,只留给读者。我更愿意先将自己填满,先将自己的小家焐热,再将光芒匀出。扫完一屋,再扫天下。

    不过可能正因此,路遥成了写出《平凡的世界》的伟大魂灵,而我是平凡的世界里一个平凡的过客。但无论是倒在干渴路上的夸父,还是把仙人掌当白菜吃的骆驼,我们的生命体验,都同样的精彩。

    路遥,见字如面

    谭鑫(27岁)

    平凡的世界里

    有人务实,有人虚度

    有人裁剪光的茂密

    补栽内心的荒芜

    大同小异的人生里

    有人严防,有人失守

    有人屡屡推倒自我

    为他人的自立而歌

    困难的日子里

    有人宛如黄叶,为秋风收割

    有人一边蘸着眼前的苦

    和血下咽,把时间熬成身后的甜

    有的人早晨从中午开始

    有的人虽然已死

    但文字替他续存脉搏

    王卫国,有的人像你,有的人是我

    而更多的,则是你我都无法深究的因果

    笔墨赋予我们光泽,也指引我们抉择

    ——将生活中盛放过的颜色

    播撒在文字里复活

    风把风吹醉了

    姜士冬(22岁) 长春师范大学学生

    风把我吹成一本书

    在《平凡的世界》里碰杯

    再添一只鸟,与其共语

    一枚红枫就是书签

    风把你吹成半部《人生》

    无声的悲欢

    再放生几条鱼,游出空灵

    在劳动和爱中捕获

    风把敬重吹成一串铃

    铃一响,花儿就开放

    风把月光吹向你

    月光里有一幅苦难岁月

    风把风吹醉了

    躺在夜晚的欢喜里

    两个文学的信徒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8月16日 07 版

被路遥影响的90后
两封写给路遥的信(小说)
用写作践行自己的信仰
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
致路遥
倒在干渴路上的夸父
路遥,见字如面
风把风吹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