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8月23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打赢是军队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永恒底色

——记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主任姜延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洪大鹏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8月23日   03 版)

    教了20多年书,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姜延军始终在做一件事:传播马克思主义。

    他上课很少用到教材和讲义,因为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已烂熟于心。姜延军授课时饱含热情、侃侃而谈,“总是给人一种很振奋的感觉”。

    熟悉他授课风格的人都知道,姜延军从不简单“宣灌”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用“思辨-批判-求真-求实”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与理性信仰。

    上经典著作课时,姜延军总是引导学生寻找一种特殊感受:《共产党宣言》不只是理论专著,而且是文学名篇,是可以大声诵读的,并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一位院领导旁听完姜延军的讲课后评价道,“他讲的是‘活的’马克思主义”。

    “有些人太紧盯和固守于马克思的具体言论,而忽视了恩格斯曾经反复告诫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姜延军说,“授课时,我们要讲马克思‘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要讲授马克思‘怎么写’‘为什么说’。”

    为了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姜延军下了大功夫。2012年,姜延军所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接到学院一项重大任务: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那时姜延军刚刚担任系主任不久,且在全军乃至全国高校中,还没有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先例。

    在姜延军看来,成为全军首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本科培养单位意义重大。全系动员大会上,他建设性地提出方案制订要有“全军标准、全国视野”。很快,姜延军就在系里组织展开讨论,广泛征询各个教研室、各位教员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厘定思路,明确任务目标”。

    几个月后,姜延军带领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全国第一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成功制订。如今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各类评估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在最近一轮“全国学科评价”中跻身全国11%,全军排名第一。

    姜延军常说,“团队好才能大家好、大家好才能团队好。”除了授课,培养中青年骨干也是姜延军心中的头等大事。

    2019年5月,姜延军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教员许恒兵下达了参加全军政治理论课教学比武竞赛的指令。随后,他结合自己2007年参加这一比赛的心得体会,向许恒兵耐心地传授了各种需要注意的事项。

    最让许恒兵难忘的是,备课期间,姜延军不厌其烦地帮他将讲稿打磨修改了15稿,幻灯片也调整了15次。6月底,许恒兵第一次在学院试讲前夕,姜延军意外受伤,右脚跟腱断裂,打上了厚厚的石膏。行动不便,姜延军干脆趴着帮许恒兵修改讲稿。从标题到正文、从论点到论据、从文字到标点符号,在一轮又一轮的修改下,8页纸的讲稿被红笔标注得密密麻麻。

    马克思主义理论系青年教员张磊至今仍珍藏着2018年参加学院教学比武时,姜延军帮他修改的14个版本的讲稿。“这不仅是讲稿,不仅是比赛,更是精钢淬火、千锤百炼。”张磊感到,跟着姜延军备课更像是“备战”,“他总是用不断冲锋的姿态告诉别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如今,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的精品课、示范课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教员在顶级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成果。在姜延军看来,真正能够验证研究成果的,除了讲堂上的成绩,关键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系能不能上战场、打胜仗”。

    为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科优势转化为新质、强质战斗力,姜延军在系里大力推动下属教研室与兄弟单位相关专业教研室共同推出“政治攻防对抗”,营造鲜活实战现场,制定攻防策略,引导学员增强斗争技巧。他还专门组织起一支“意识形态研究”团队,抽调全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政治、历史各专业领域的精干力量,定期组织形势研判,撰写研究报告。

    近两年,团队紧紧围绕中美经贸摩擦、香港“修例风波”、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时事热点,清晰梳理出其意识形态斗争的特点和规律,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斗争策略与战略选择,30多篇高水平研究报告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

    “越来越多的人清晰地感觉到,我们身上的战味更浓了,打赢的自信心更强了。”姜延军说,“打赢和血性本就应该是军队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永恒的底色!”

    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30年,如今姜延军致力于将课堂延伸到讲堂之外、战场之上。他多次参与军委机关和作战部队理论宣讲工作,累计辅导授课20余万人次。由他主持的慕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课程,已成为“网红课”。

    尽管“名声在外”,但生活中的姜延军依旧朴素而低调。学生课后有问题,依然愿意去姜延军办公室提问求解;年轻教员试讲前,姜延军仍会帮其反复修改讲稿。一名学生曾评价姜延军,“他的思维方式与生活点滴,无一不折射出对马克思主义真挚的热爱与坚定的信仰”。

    在姜延军撰写的《应该如何阅读马克思》一文中,这位老兵用一段阐释马克思人生的话,为自己30年来的信仰与追求作出注解:“是什么支撑马克思选择和成就了如此灿烂辉煌的人生?答案或许不是唯一的,但远大的价值追求一定是至关重要和最为根本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洪大鹏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8月23日 03 版

为年轻人打造书香文化会客厅
易烊千玺:艺人与粉丝就像隔空的“同桌”
宁夏推动返乡入乡青年投身乡村振兴
重庆:基层治理注入青春活力
打赢是军队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永恒底色
水花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