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8月2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记者手记

“守株待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8月24日   08 版)

    6月17日,野象谷景区内的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媒体记者拍摄进食中的大象。

    记者的工作有时是这样,有一些危险的场景,反而得去接近。

    云南北移象群刚刷屏社交媒体时,我和同事一起前往云南,试图了解“短鼻家族”的奇幻之旅。尽管近距离地拍摄野生象群被认为是有一定危险系数的,但作为摄影记者,我还是很期待能拍摄到野生亚洲象。

    “短鼻家族”四处“逛吃”,很难找到踪影,我们只得前往它们的家乡,探访它们的出走历程。刚到云南西双版纳不久,我们就偶遇了一次野生象群,它们当时距离公路只有100多米。略感遗憾的是,密林遮住了象群的“身影”。

    其实,近年来,野象在西双版纳的活动很频繁,绝大部分象群也有固定“作息”,找到它们经常出没的村子就可以“守株待兔”。

    第一次偶遇后的一天,一名大象监测员提供线索,野生象群在一个村庄附近稳定活动了一个月,距离市区近百公里。

    6月18日,大概下午4时左右,我们到了村子。按照经验,象群通常在傍晚六七点钟穿过山中的林子,到村子附近活动。因为怕自己脸生引起注意,我就一直在车里等着。

    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我拎着相机下车,绕着村子来回转了几圈,但是并没有发现野象的影子。当时就想:“今天可能拍不到了”。

    正想往回走时,我看到村干部模样的两个人,急匆匆地赶往村东侧,一边走还一边打着手势,意思好像是让在外面的人回家,这一定是野象出来了。

    抱着相机一口气跑到村东头后,我发现这边已经聚集了十几名村民,大家使劲伸着脖子,向树林方向张望,有的还用手机拍照。顺着他们看的方向,一眼就看到了一头野象,距离大概有六七十米远,晃晃悠悠地从林子里往外走,后面陆续又有野象排着队走过。在这里我拍到了它们经过村民种植的玉米地的画面。

    我带的是一支常规焦段长焦镜头,要想拍得好一些,就得再往前点。之前采访的专家说,和野象的安全距离是200米,才有可能跑得赢它。按照当时的这个距离,只能希望野象不要发现我了。我不敢走太快,害怕发出声音惊扰到野象,就猫着腰往前蹭。当走到一个十几米长的村间小路上,象群就从视野中消失了,因为路边的灌木遮挡了视线。

    看不到象群反而让人更害怕,正在不知进退的时候,小路尽头,一只野象露出了头,紧接着是前半身。近距离遭遇野象,它庞大的身躯给我带来了强烈压迫感。与野象短暂的目光接触后,我举起相机拍了几张照片。照片拍好,野象也迅速转身,又消失在路尽头的灌木后。

    没过一会儿,象群重新出现在视野中,它们绕开小路,前往农田。回去的路上,我把傍晚拍到的照片发给部门的同事。他们挺高兴的,我也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8月24日 08 版

这一路,人与象相伴同行
“守株待象”
在沉浸式体验新闻中,与“短鼻家族”一起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