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8月2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另一个战场:帮航天员找寻回家之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8月24日   12 版)

    航天员聂海胜站在机械臂上与地球“合影”。

    出舱,不止是在太空。

    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以来,11艘神舟飞船11个返回舱,均按计划降落在预定区域,11名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

    但放眼全球,意外总是有的,世界航天史上就多次出现返回舱“不听话”的事。

    1965年3月,苏联上升2号载人飞船返回降落时,因故障应急降落到了乌拉尔山的桦树林里。两名航天员只能一边在雪地里写上求救信号,一边用随身携带的应急手枪抵御野狼和熊,并生火御寒。最终,训练有素的航天员靠生存技能摆脱了困境。

    2018年10月,来自俄罗斯和美国的两名航天员乘坐“联盟MS-10”号飞船发射升空后的两分钟,因火箭故障,需要应急返回。两名航天员一度与地面失去联系,半小时后,搜救人员找到了航天员乘坐的密封舱。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目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已经进入第三个月。后续,航天员乘组将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计划9月中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中国的飞船降落返回时遇到应急情况怎么办,救援人员不能按时到达怎么办?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必须要应对的情况。

    正如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教员赵阳所说,无论中国航天员降落在哪里,都必须能够应对不同环境的挑战,安全返回。而要做到这一点,恶劣条件下的野外生存和应急救生训练必不可少。

    “有些事你必须得去做,哪怕艰险无比。”赵阳说。他负责的就是返回舱应急返回时,在高山大河、荒漠险滩、丛林深涧之中,帮助航天员找寻安全回家之路。

    而这,是鲜为人知的“另一个战场”——

    初秋,在某边境的热带雨林。

    为寻找热带丛林野外生存训练场地,赵阳和他的队友挥汗如雨,冒险而行。这里,常发生野象踩踏人的事故,还有防不胜防的毒虫毒草。两天的行程,他们便遭遇了竹叶青蛇,有同伴还被蚂蝗咬伤……

    最终,历经8天,他们从3处备选地中确定了训练点。

    初冬,巴丹吉林沙漠。为寻找沙漠野外生存训练场地,赵阳和他的队友在茫茫沙漠中开展48小时教员预训练。

    昼夜温差高达39摄氏度,夜里,他和同事挤在沙漠掩体里,虽然用火烤着前胸,但后背还是冰凉一片。就这样,他们验证了航天员沙漠生存训练科目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深冬,吉林白城科尔沁草原。积雪没过大腿,为寻找寒区野外生存训练点,赵阳和他的队友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手脚并用,趔趄前行,呼出的气冻成了冰茬子,实地探查训练设施。

    仲夏,山东烟台附近海域。赵阳和队友进行教员预训练。

    赵阳仰躺在返回舱内,4米多高的海浪推着返回舱翻滚摇摆,密闭的环境中,天旋地转,他吐得一塌糊涂,还要强忍着不适,坚持完成一系列训练科目。

    为了在恶劣环境里生存下来,赵阳吃过野果子、野菜,还有让人不敢直视的蜥蜴、蚂蚱、甲虫……

    在他看来,这些常人无法想象的种种挑战,与组织航天员实训相比都不算啥。毕竟,再多的苦,再多的难,他自己都能扛得住。

    熟悉赵阳的人都知道,他参与组织航天员实训,揪着的心就从未放下。

    “航天员,那可是国家的宝贝疙瘩,不能出一点意外!”赵阳说。

    仲夏时分,辽宁某地森林,赵阳参与组织航天员进行野外生存训练。晚上,按照训练科目要求,航天员发送信号弹后就地休息。正在值夜班的赵阳,突然听到远处航天员营地方向,传来不知名的野兽嚎叫,此起彼伏。

    虽然,当时有保障单位在航天员营地附近设置警戒。但是,赵阳的心还是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万一野兽攻击航天员怎么办?

    他顾不上危险,拿起一根铁棍,与队友兵分两路,围在航天员营地四周。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跑着,追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把那群动物撵远了。

    那一晚,赵阳一宿没敢睡。

    自2005年以来,赵阳先后多次参与完成发射场待发段紧急撤离训练、沙漠野外生存训练、海上救生训练等数十个科目,帮助航天员掌握了不同环境下的野外生存技能。

    航天的高风险无处不在,来自未知的挑战,总是突如其来,考验赵阳的不止是经验、胆量,还有智慧。

    “无论你做了多少预案,你想得再多,总会冒出意外,算无遗策只能是我们的努力目标,很多时候,需要随机应变。”赵阳说。

    渤海海域,风平浪静,此处曾进行过首次中欧海上救生训练。

    还有10分钟,航天员就要进入返回舱训练。突然,舱内风机出现故障,停止转动。内外通风受到影响,舱内氧气密度直线下降,如不及时处置,训练必须中止。

    紧急关口,赵阳挺身而出:“我来!”

    返回舱对赵阳而言,就像战士手中的枪,是朋友,也是保护航天员的武器,每个器件、每个工作原理,他轻车熟路、了然于胸。

    “练好手中的武器,才有走上战场的底气。”赵阳说。

    经过抢修,赶在航天员进舱前,他及时排除了故障,旁观的同事惊出一身冷汗,纷纷为他点赞。

    “我们无法预料意外何时出现,但必须能够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是赵阳对自己的要求。

    另一次,在巴丹吉林沙漠,航天员进行项目训练。

    突然,黄沙蔽日,指挥部附近遭遇沙尘暴,参训人员眼睛鼻孔嘴巴全灌进了沙子。

    此时,航天员正在进行48小时生存训练。

    为了安全,是否要中止训练?不中止,意味着航天员可能会遭遇风险。

    “不需要中止!”紧急分析会上,曾经开展过实地训练的赵阳第一个发言。

    “如果按指挥部附近沙尘暴的强度,确实应该中断训练。但据我判断,距指挥部数公里外的航天员,所驻营地是个凹地,受四周高地的阻挡,还达不到沙尘暴的程度……”赵阳的分析赢得了训练队决策组的支持。

    事后,参训航天员反馈,他们遭遇的沙尘情况与指挥部相比强度要弱很多,与赵阳的判断一致。

    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源于平时的日积月累。

    如今,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即将进入回家倒计时,赵阳和他的队友已经做好了准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8月24日 12 版

“飞天战袍”大揭秘
另一个战场:帮航天员找寻回家之路
四步搞定空间站“回路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