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8月2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带动当地40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

“红薯妹妹”黄晓艳:回乡创造诗和远方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魏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8月27日   01 版)

    正值第二季红薯栽种的季节,在四川资阳市安岳县城北乡的红薯种植基地,黄晓艳带领50多名工人扦插薯苗。看着田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有村民感叹:“以前的红薯是‘救济粮’,现在的红薯就是我们的‘摇钱树’!”

    黄晓艳评价自己打小就“天不怕、地不怕,个子小、能量大”,在她的带动下,当地12个乡镇4000多户农民通过种植红薯增收致富。这名80后青年帮助推动周礼镇成为名副其实的“粉条之乡”,也为“安岳红薯”扩大知名度出了一分力。

    13岁起帮父母收购红薯

    很多人闻到淀粉、粉条加工作坊的味儿就想躲出去,但黄晓艳是在这个味道里长大的。从爷爷那辈儿起,家里就在种红薯,她说自己有“红薯基因”,13岁就开始帮父母收购红薯。

    自小耳濡目染,她练就了一手“识薯”的好本事。选货时,只要一眼扫过,单从红薯外观,她就能判断出大致的产地、品质与价格,知道如何讨价还价,也知道如何找到各乡镇最大的红薯供应商。

    “我们农村孩子最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农村。”黄晓艳逐渐长大,城市与远方比土地和红薯更有吸引力。17岁时,她来到成都,城市的繁华让她惊讶:“人还可以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居住!”

    黄晓艳希望有一天,村里人也都能过上这种生活。她开始思考,要想在城市立足,还是要靠最熟悉的红薯,“意识到这辈子可能都会和红薯打交道,我便花了大把时间去‘学习’它”。

    1999年,黄晓艳随父亲到广元市从事红薯淀粉生意。一次,一个老客户打电话给她说,收到的红薯淀粉产品里掺杂了其他粉末。后经调查,她发现问题出在原材料上。虽然损失巨大,但是黄晓艳当即主动给客户退了款。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原料逐渐供不应求,红薯粉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日益凸显,这次“掺假”事件就像一个导火索,点燃黄晓艳一个想法:“为何不自己种植?这样整个产业链都看得见。”

    重返农村 学做“新农人”

    “兜兜转转才发现,我的根还在农村,我所有的热情和希望也在农村。”2013年,黄晓艳决定回老家周礼镇,学做一名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从源头把关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

    当时,各村户虽然成片地栽种红薯,但是品质、产量并不乐观,这都归因于老化的品种和不够科学的种植方法。为改变现状,黄晓艳去农业大学学技术、去农科院了解新品种……文化程度不高的她,像绿苗一样努力地汲取养分。

    经过仔细斟酌,黄晓艳租了200亩土地作为基地,从河南引进了有机红薯试种,第一年亩产量便超过7000斤,这是当地传统种植方法收获量的两倍,“普通红薯一斤价格0.5元左右,而有机红薯价格翻了10倍,还很受消费者欢迎”。

    “我种植红薯会去开发撂荒地,让宝贵的土地资源重新得到有效利用。”黄晓艳说,农村的“撂荒”现象比较严重,迄今为止流转的每一亩土地,都是她带工人挖根、除草、翻地,一点点开垦出来的。

    错季竞争是黄晓艳的“法宝”之一。通过外地培育种苗、运回本地移栽的方式,黄晓艳的红薯一年可以种植两批,中间间隔3个月,价格却提高不少。据了解,早一季上市的红薯鲜销价是普通鲜销红薯价格的4倍左右。

    为了扩大销路,将自己的红薯直接送上市民的餐桌,黄晓艳绞尽脑汁,甚至曾背着几十斤红薯和一台电磁炉去成都参加农博会,“我舍得干,也舍得送。”黄晓艳说,只要有客户对她的红薯感兴趣,她就立刻用小本子记下对方的联系方式。

    “去讲给顾客听,去煮给顾客吃。”展会结束后,她再次背上红薯和电磁炉,挨家挨户地回访、洽谈合作。就这样,黄晓艳硬是谈下了多家连锁超市、大型社区、批发市场,“红薯妹妹”在四川名气大涨。

    做世界的“红薯妹妹”

    红薯在四川被称为“红苕”,“苕”字上面的一横两竖表示“早”的意思,指新春一早萌芽冒头的植物,蕴含着希望和生机,代表着梦想和追求。

    黄晓艳看着土壤里冒出的红薯新苗,忽然明白这“薯”地就是她的诗和远方,“未来我想做世界的‘红薯妹妹’,带动更多人就业创业、脱贫致富!”她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扶贫扶智都不遗余力。

    “我用这法子种了一辈子的红薯,你个女娃娃懂什么?”起初,黄晓艳遇到不少质疑,但她不仅没放弃,还迅速调整了策略,并总结出经验:“要先做给老百姓看,再带老百姓干,最后我来帮老百姓赚。”

    2016年,黄晓艳的有机红薯种植基地规模已经超过1360亩,这让许多农户重新认识了红薯产业的发展前景。通过“公司+薯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他们跟着黄晓艳学种新品种。

    “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技术,再以保底价进行回收。”黄晓艳说,农户可以免费领红薯种,只需要收获后返还薯种重量两倍的红薯,另外她还拿出利润的20%给合作社社员分红,“以往乡亲们每亩普通农作物的收入一般是1500元左右,现在能达到2500-3000元。”

    “晓艳阿姨,我想叫您‘干妈’!”小徐是西南科技大学的学生,是黄晓艳长年资助的学生之一。“读书少,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我只想略尽绵薄之力为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助力。”黄晓燕告诉记者,原来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现在有想回乡的,她就主动伸出援手,鼓励他们一起创业做“新农人”,而且照顾老人、小孩也方便。

    “过去8年,我们先后为3000余名农民工和残疾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带动2000余名留守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带领500多户贫困村民脱贫致富。”黄晓艳说,“看到山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乡亲们高兴了,我也很高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魏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8月27日 01 版

“14亿多中国人拧成一股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锲而不舍走下去”
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
赴大美新疆百炼成钢
守护青藏线
检察公益诉讼亮剑百姓“老大难”问题
“红薯妹妹”黄晓艳:回乡创造诗和远方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