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8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

李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8月31日   11 版)

    正如很多父母嘴上总挂着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很多子女心里也有一对“别人家的父母”, 慈爱、开明、热爱生活、与时俱进。

——————————

    “致你那难相处的父母——只盼他们的苦痛能稍微获得理解”。在《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一书的扉页,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话。

    豆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组织”小组里聚集了73262个独生子女,他们交流着赡养父母、与父母沟通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问题。既有关于社会性难题的咨询与分享,比如:“两个独生子女如何照料好四个老人”“妈妈患上阿兹海默”,也有现实中与父母相处的苦恼:父母爱囤积怎么办?不听劝、把全部财产投入股票怎么办?有慢性病不控制、不肯去做体检怎么办?有的看题目就让人心惊:“爸妈骂我白眼狼”“因为我不婚,我妈开始绝食”……在小组讨论里,无奈、委屈、焦虑、抑郁,甚至绝望窒息等字眼时而出现。对于这些子女而言,《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一书似乎刚好对症。然而扉页致辞那句话又难免令人困惑:父母老后难相处,备尝痛苦、亟需理解的难道不是子女吗?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一书的两位美国作者各自有着25年以上的社工师经历,在职业生涯中帮助过无数对“难相处父母”无计可施的成年子女。她们汇集了41种父母行为,将“难相处父母”分成了六种类型:依赖型、泼冷水型、自恋型、控制型、自毁型、恐惧型,以案例阐释了不同类型的行为特征,并给出应对建议。统观全书,尽管父母的难缠之处各有不同,但处理关系的核心原则却是相同的,那就是:理解、接纳、有度。

    理解——“学会理解父母内心深处深藏痛苦,那正是他们难缠行为的根源。”白宫健康政策顾问阿图·葛文德在其著作《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一书中曾写道:“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

    在生命的下行阶段,人往往同时面临着多重失去:退休,失去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身体功能退化,视力、听力、行动力逐渐衰退;身边人一个个离去,手足、配偶、友伴……习以为常的独立生活也走向终结:丧失驾驶能力,被迫搬到养老院或子女家,不但失去熟悉的环境,隐私也难以保障。阿图·葛文德为此引用了一位百岁老人的感慨:“生活中最好的事就是能自己上厕所”。最终,每个人还要面对死亡的临近。

    老化从方方面面对一个人身心的自我平衡造成重大威胁。而很多人自身又存在着人格障碍和心理问题,不能坦然面对失落,因此会出现忧虑、抑郁、偏执,还有人会苛责旁人以掩饰自己失去掌控力。理解父母出现严重的“难相处”行为,是因为他们无法接纳自己面临的处境和丧失。更多地挖掘了解他们的成长过程和人生经历,发现隐藏在问题行为背后的、折磨他们一生的心理问题,做子女的才能放下愤怒,转而同情。

    接纳——“不抵御、不批判、不说服”。正如很多父母嘴上总挂着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很多子女心里也有一对“别人家的父母”,慈爱、开明、热爱生活、与时俱进。那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父母形象。和父母相处,做子女的也要放弃不切实际的期待。接纳父母独特的个性,正视并允许他们在性格上有自己的问题所在,而且要明白那未必能随着时间改善,反而会因老年病痛和失落变得更加严重。争执或劝告并不能让他们“正常点”,耗费心力想去改变,只会让彼此气恼受伤。

    学会控制自己的不满,在沟通中不断表达爱、关心和支持,让父母知道无论如何总有我们在身边,才是修复处理关系更加有效的方法。

    有度——“设定合理底线,坚持原则,并不为此自责”。理解和接纳并不是无底线的顺从。当父母的安全和健康面临高风险的情况,比如有病却不肯按时服药、行动不便还坚持独居,子女就必须不顾他们的反对而介入。但也要注意方法,可以考虑寻求社会机构、亲友等第三方的帮助和支持。

    作为独立的成年人,子女也要照顾好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面对父母的要求,想好自己能做到的合理范围,设定底线,坚持立场,避免陷入心力交瘁的境地,并学会不因拒绝父母而内疚自责。同时,也要尊重父母的立场。

    阿图·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一书中写道:“很少有子女会想‘这是妈妈想要的、喜欢的、需要的吗?’他们更多是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现实中的一些争执,并不真的涉及安危,往往是因子女关心过头,管得太多引发的。父母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生活和做事方式,不喜欢别人指手画脚。在与他们相处时,做子女的也应保有一份界限感。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一书开篇便提醒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成年子女,首先必须了解问题并不在某一方。你若只聚焦在父母的问题行为上而没想到彼此间的关系,便很难走出困境。”而理解、接纳、有度,原本就是成年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适用于任何关系。

    当我们因父母“难相处”而深感无奈、委屈、焦虑、抑郁,甚至绝望窒息时,不妨跳脱出来思考一下:我们与父母之间是否建立起了成人间应有的关系?然后观照自身反应,反思:那些难以抑制的愤怒和痛苦缘何而来?为什么冲突发生时我们总是“硬刚到底”?在其他关系中,我们是否也沿袭了父母的行事作风,成了“难相处”的那个人?毕竟所有关系的本质都是自我关系。

    只有在相处中看到不曾了解的父母和从未发现的自我,才能以更实际、更有建设性的方式,探索改善与父母及身边人的关系,在陪伴父母老去的同时,实现自我的成长与自由,更好地面对人生,从容变老。这不仅是善待父母之道,也是善待自己之道。

李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8月31日 11 版

“振华中学”故事完结了,这次不是青春文学式解法
那个相似的句子是同路人的标识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