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9月13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升级流”网文与00后的“成长乌托邦”

刘天宇(20岁)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9月13日   07 版)

    如果我们以一种非常“网文”的方式穿越回十年前,随手拦下路边的学生,问他当时最受欢迎的网络小说是哪一本,答案可能不外乎《斗罗大陆》与《斗破苍穹》。在网络文学迈入第二个十年之初,以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和天蚕土豆为代表的一众“升级流”作家占据了网文创作的主流。其时,第一批00后刚刚接触网络文学,我们对于网文的基本认识也就在这一时期代表作品共同塑造之下形成。所谓“升级流”,指的是“废柴”主角历经磨难、不断修炼,最终逆袭成为人生赢家的写作套路,其间大多夹杂有层次分明的等级体系和扮猪吃老虎的惯用情节。

    在当时流行的诸多“升级流”网文中,《斗破苍穹》是颇具代表性的一部,然而这并不是因为《斗破苍穹》的开创性。事实上,在天蚕土豆创作《斗破苍穹》之前,唐家三少、烟雨江南等作家已创作出了多部同类型小说。《斗破苍穹》中的核心概念如作为武力值设定的“斗气”和“某尊某宗”的分级体系在《狂神》《斗罗大陆》等书中早已存在,而其修真的底色也可以追溯到世纪初的《飘邈之旅》。除了设定,《斗破苍穹》的行文遣词也略显匮乏,在描写上并不精致,例如多次重复的“倒吸一口凉气”和被当作梗的“恐怖如斯”。但是这些因素并没有真正减弱《斗破苍穹》的影响,因为初遇“升级流”的少男少女们最渴望从网文中索取的并不是新鲜感或者某种细腻的文风,而是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我们不妨称之为“成长乌托邦”。

    我想没有人会否定自己在少年时代对于成长的无限热忱。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克服各种各样的苦难、看到自己努力积累的成果并且最终成长为“人生赢家”。然而现实并不能满足我们的愿望,幻想中能够不断量化积累的成长模式与我们身处的有限世界相悖。因此,对于一个能够满足个人成长幻想的“成长乌托邦”的需求便由此诞生,我们希望自己构建或者从某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中获得一个现实世界的替代品。

    21世纪初,网络时代的第一个“成长乌托邦”诞生——RPG游戏。我们如果将目光局限于文学作品,就会很容易忽视“升级流”跻身网文主流之前在中国普遍存在的MMORPG(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热潮,为当时的硬件条件和技术支持所限,MMORPG并不能承载更多人对于“成长乌托邦”的愿望,于是“升级流”网文便应运而生,成为第二个“成长乌托邦”。

    一些“升级流”作品甚至将这些MMORPG中的概念直接收入文中,如《神印王座》中的“奇美拉”和刺客、牧师等角色职业。而《斗破苍穹》正是吸收了先前作品的元素,打造出了高完成度的“乌托邦”,使得读者在其中获得了极佳的虚拟成长体验。如今我们回首望去,不免想要批评“升级流”网文的浅薄逻辑和粗糙行文,然而这些直白的文字充分满足了许多95后、00后的成长幻想,这些经典作品也伴随着无数个满溢热烈讨论和激烈争吵的课间午休,在我们的真实成长中留下青春岁月的印迹。

    虽然“升级流”对于一代人的生命历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无法否认的是这一类型在2015年前后开始逐渐衰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文产业就整体而言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相对应的是,读者们也拥有了更多构建“成长乌托邦”的途径,不再依赖“升级流”网文投射的幻象。越来越多的影视剧、ACGN文化产品(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等)为受众开放更为广阔且优质的虚拟世界,逐渐成为网络时代的第三个“成长乌托邦”。

    在网络文学内部,网文作者、读者与平台的大量进场,冲破了传统“升级流”网文的亚文化圈层,曾经的“网文经典”也跌落神坛,其讨论度渐渐被新生代的网文作品超越。我们不必为年少时热爱的“升级流”惋惜,一种类型的式微之后会有多元类型的盛放,都市题材、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的接连井喷为网络文学提供更持久的生命力。一批现实主义风格作品的涌现,为网络文学自身提供了一种有别于成长幻想的可能性,众多网络新作延续着现实题材的书写,或许未来的“网文新经典”就在其中。当“升级流”网文作家为读者建造“乌托邦”时,他们大概不会想到十余年后,网络文学会成为95后、00后们展示现实生活的舞台。虽然“升级流”小说随着一代人心中“成长乌托邦”的破灭而消亡,但是网络文学会更新迭代,必会迎来新一批的作者、风格和读者,并成为他们与互联网共生的生活方式。

刘天宇(20岁)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9月13日 07 版

网络文学评论——90后的声音
幻想类网络文学如何能有新突破
“升级流”网文与00后的“成长乌托邦”
我看网络文学主流化、精品化趋势
重新审视现实题材的概念
言情频道:执念于“人设”无异于舍本逐末
“本章说”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单向输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