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9月2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暖评

双减总有人埋单 我们欠老师一声感恩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9月24日   05 版)

    这篇向老师致敬的文章,早就想写了。愿这些微不足道的文字,能给敬爱的老师们带来丝许温暖,所有付出,都被看见。

    说到双减,从开学这几天看到,孩子确实是最大的受益者,看得见的作业负担减少,回家没有那么多作业了,校外培训被大大压缩,兴趣班回归应有的兴趣,放学后终于有时间找伙伴玩了,周末可以有更多的运动安排。双减带来教育范式的变化,家长和社会的心态处于某种试探阶段,以前总担心“别人家的孩子会加餐”,如今在顶层设计下集体叫停,一二三大家同时减,可以不必那么卷了。对于家庭和社会,这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减负。

    双减解救困在内卷系统中的孩子,减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但这种“减”并不是物理式的一刀切,说切就切、说停就停了,会涉及时间的再分配以及利益的再调整,总需要有人让渡部分利益和多担一些责任,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双减不是分蛋糕,而是还孩子童年的教育模式调整,减了孩子负担,疏解了社会焦虑,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作了非常可贵的兜底。老师总是那个说“没事,我来”的人,默默地做双减的兜底者,比过去担当了更多的责任。老师并不天然应该做这种兜底者,我们欠老师们一声感恩。

    暑假减少了校外培训,孩子的暑假如何安放?学校托管,很多老师牺牲了自己的暑假时间,以志愿者的身份陪学生。家长的下班时间与学生放学时间发生冲突,这段时间又如何安放?托管,老师又要做兜底者,陪学生写作业直到家长有时间来接。校外培训减少了,为了让社会和家长放心,让孩子学习脱离校外培训,减少校外培训需求,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减少作业负担,提高校内学习效率,也需要老师更多的付出。这些,老师都默默承担了。

    想起去年年底的一件事,一个南京家长不满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不满种种压力转嫁,断然退群并激情宣言,一副压抑已久“忍够了”的情绪,引发众多家长共鸣。曾与一位教师聊起这件事,她说,真羡慕这个家长,可以这样快意吐槽、快意退群,她作为教师一肚子苦水,如果吐槽有些奇葩家长,写出来篇篇可以爆款,但没地方吐槽,更不可能任性退群。一个家长退群,全民叫好,如果一个教师退群,可能全民讨伐。退哪里去啊?除非不当教师。这是完全不对等的交流。她说,现在教师就好像餐厅服务员,顾客是上帝,顾客怎么吐槽,你只能满脸赔笑“对不起,对不起,下次改进”。

    特别能理解教师这种“谁也得罪不起”的弱者心态,教师被塑造成强势群体的人设,在权力关系中被视为主导者,可他们很多时候甚至连抱怨的通道都没有,成为舆论场上一个常常被当成靶子却无法反驳的沉默群体。他们常以“强者”形象成为各种负面新闻的主角,上各种头条,但多数时候是被动、沉默和缺席的。首先,“不要引发舆情”是悬在他们头上的一把刀,让他们一看到“引发舆论关注”就战战兢兢,即使他们很多时候没做错任何事。市场意识形态弥漫一切的语境中,老师和学生、学校与家庭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教师这个职业在传媒修辞中虽然还被称为“辛勤的园丁”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在身份上早就“雇员化”了。

    韦伯在《以学术为业》的著名演讲中早就说过:美国人对站在自己面前教师的观点是,他卖给我他的学问和方法,为的是赚我父亲的钱,就像菜市场的女商贩向我母亲兜售卷心菜一样。“消费者就是上帝”的观念形态下,教育的“消费者”便获得了一种中心主义的地位,有权对“服务者”提出各种要求。

    双减之下,老师成为很多工作的兜底者,他们有没有怨言?肯定有,但“园丁”的职业期待让他们无法推卸减负带来的填空责任。很多职业都有自身清晰的边界,8小时内外,职责内外,公私权界,单位内外,那不是我的事,那是你自己要负责的,对职责之外的要求可以明确说不。但老师面对的是学生,很难说“不”,师者,远不只传道、授业、解惑。他们并不是天然就应该承担和兜底,但一旦被人喊一声老师,就再也说不出拒绝,做不出抛弃,无法丢下哪个孩子。文明和科技的进步,为很多职业带来减负,但老师负担并没有一丝减少,反在增加,因为文明带来的知识增加,需要老师更多的教育投入。

    前段时间教师节,有人说,有自己节日的职业群体,多是一些弱者,如教师、记者、医护等,我不这么看。节日表达是一种格外的职业致敬,有自己节日的职业,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个职业在社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往往与价值观和灵魂相关,市场化的回报与他们的付出相比远远不足,所以有格外的节日荣誉。教师就是如此,他们的贡献远大于他们每个月拿到的收入,他们所承担的责任没有法定边界,他们的重要性无与伦比,他们的工作与良心密切关联。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没有谁的成长不受益于老师,没有谁的生命中没受到过一个老师的深刻影响。我们的成长,就是一位老师一位老师的教育接力,把我们摆渡到那个人生高地。我们在长大,他们在变老。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当我成为老师的时候,更明白了这些,更对老师充满敬意,辛苦了!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9月24日 05 版

让“文化IP”不成“文化挨批”
给“事实孤儿”一个温暖的家
双减总有人埋单 我们欠老师一声感恩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