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运会于今天闭幕,不同于东京奥运会后被中国代表团“38金32银18铜”的成绩单刷屏,全运会并没有公开列出各省(区、市)代表队最终表现的榜单。“取消金牌榜”从上一届全运会已经开始实施。
这个榜单存在过。尤其从1993年开始,实施奥运战略被纳入全运会乃至中国体育的发展进程中,全运会改革的步伐跟随奥运的步调更加紧密。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除了设项全面与奥运会接轨,为了调动各参赛单位的积极性,还将奥运会金牌带入全运会的金牌榜计算。
“每个代表团都是带着成绩任务参加全运会的,这既包括金牌数,也包括在各省中的名次。完成任务的,后面4年能向政府申请到更多的人、财、物;完不成任务的,政府很可能减少对体育部门的投入。”西部某省一位体育局局长曾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坦言。当金牌成为考核主责主业的指标后,“金牌至上”的观念从带着历史烙印的宏观层面开始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深入人心。
当竞争逐渐白热化,“金牌内定”“消极比赛”“兴奋剂丑闻”“假球黑哨”逐渐成了全运会新闻标题里的常客,孙福明的假摔、花游双胞胎姐妹的愤懑、橄榄球赛场的罢赛成了全运会让人难以擦拭的锈斑,“唯政绩论”原形毕露,招致“取消全运会”的呼声出现在全国两会上。而最能体现“竞争”的金牌榜,被视作潘多拉魔盒,得率先盖上。
2014年,中央巡视组曾专门就全运会提出“金牌至上的政绩观扭曲了体育精神”的巡视意见,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宣布全运会取消金牌榜、奖牌榜和总积分榜排名,淡化金牌观,转而为全运会增设群众体育赛事,鼓励普通群众参加全运会。
“取消金牌排名的初衷是为了淡化锦标主义,但竞技体育拼的就是成绩,作为竞技水准最高的综合大赛,怎么能害怕谈竞技?有问题的不是金牌榜,而是笼罩在各参赛单位头上的不够科学的评价机制。”一位执教我国传统优势项目的教练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没了榜单,各参赛单位“仍会自己打算盘”,对于运动员和教练也很难有太大影响,“达到一定竞技水平的运动员是发自内心想争金夺银,想挑战自己,不会因为没有榜单就不去拼。”但他强调,取消榜单对引导民众淡化“唯金牌论”或有一定效用,“媒体少了炒作的素材,民众少了误读,关注点自然不会只盯在一处,眼界也能打开。”
“赛风赛纪是综合性运动会成功的标志。”十四运会开幕前,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司长、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国永表示,历届全运会上,确实存在不少赛风赛纪的问题,“假球、假摔、让球等,社会诟病很多。”因此,除了延续取消金牌榜,“这届全运会要下大力气、大决心,把赛风赛纪问题作为头等大事管住、管好。”
刘国永介绍,重点在三个环节上下功夫:首先是压实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项目中心、协会的组织管理责任,“裁判自己选的,规则自己定的,所以绝不能出问题。”他透露,过往比赛中,有问题或有争议的裁判一律不使用,必须确保裁判队伍、竞赛规程规则、器材、场地的公平公正,经得起行业检查;其次要把各个代表团的管理责任压实,要求各代表团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鼓励运动员拿道德的金牌、风格的金牌、干净的金牌。要加强督导检查,“体育总局本次派出了全运会史上最强大的督导检查的队伍,重点加强对打分记点、交手类项目的赛风赛纪监管。”再次,加强处置,体育总局出台了一系列赛风赛纪的处罚办法,“坚持顶格处理,发现问题绝不放过,发现问题绝不手软。”
中部某省一位教练从事的项目中,裁判具有很大权限,甚至能在最后时刻扭转局面,但她表示,“这次裁判执裁确实没得说。”相较以往,各家“盘外招”也明显收敛。但本届赛会独有的“奥运联队”让她有些疑惑,“个人项目中,奥运选手参赛能激励我们的普通选手以他们为榜样,不断提高成绩,同场竞技是难能可贵的经历,但在集体项目中,这种对抗是否值得商榷?”
由于东京奥运会推迟一年举行,全运会被迫与奥运“背靠背”,为充分发挥体制优势,保持国家队运动员训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本届全运会就实施了东京奥运会参赛资格和组合带入本届全运会的政策。国家队与地方队较量,引发争议的不仅是“降维打击”,更是一道独赢还是共赢的选择题。
以备受关注的女足为例,女足联合队以1:0小胜上海队夺冠,看似普通的比赛背后有很大学问。按照新规,如果联合队夺冠,包括上海队在内,输送了球员的江苏、山东、辽宁、广东等10个省市都将有金牌入账,而如果上海女足夺冠,则有且只有上海队能获得1枚全运金牌,换言之,“谁赢联合队,就意味着让其余9个代表团各损失1枚金牌”。即便取消了金牌榜,拿到这样的选择题,答案似乎也不算难。
本报西安9月27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