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可持续交通在“地球村”开启接力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亚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10月21日   11 版)

    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中国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表示,中方愿与各方全面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尽快落地,继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造福各国人民作出积极贡献,为携手开辟国际发展合作光明前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不懈努力。

    在交通运输部公路交通试验场,前来参观的留学生认真查看每一个试验环节和每一件样品,亲眼目睹了科技创新在提高公路耐久性、节能减排上的巨大力量。

    联合国粮农组织前副总干事何昌垂表示,“青春中国”研修班是与会各国青年理解全球化、参与全球化建设的一小步,希望他们为“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实现一个“和平、发展、安全、人权”的世界贡献力量。图为与会留学生在课间讨论。

    与130余位前来参会的各国交通部长、企业家代表和国际组织负责人一样,来自国内外的交通青年也关注着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的各项议程。

    在大会的主形象装置区,矗立着一个特殊的地球仪,肤色各异的各国青年代表通过屏幕为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送上祝福。他们是参与“青春中国”——全球交通青年英才研修项目的80名留学生代表。

    10月20日,“青春中国”——全球交通青年英才研修项目在北京告一段落。该项目由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与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大连海事大学、长安大学、上海海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五洲传播中心联手举办,向来自全球34个国家的80名外国留学生介绍了中国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成就,并展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合作成果,从而增进交通运输领域青年人才的国际交流,助力全球可持续交通发展。

    “我们希望此次活动能为中外优秀青年英才提供一个交流思想的广阔天地,通过分享在交通各领域中大家身边发生的故事,以及交通发展为每个人生活带来的剧变,让中外青年在跨国家、跨专业的背景下在此交汇、碰撞思想,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为共建人类美好家园谱写蓝图。”正如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严红所说,将全球交通英才“请”进来,再将中国故事与中国经验“带”出去,中国能为世界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中外青年热议:低碳化是可持续交通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过去一周的项目培训中,“碳中和”、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大关键词。

    统计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全球碳排放总量增加了13%,而来自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增长率却达到了25%。以欧盟发达国家为例,近年来,尽管大部分工业领域都已成功减排,但其国内交通运输(不含国际航空和海运)的碳排放仍然增长了21%。有预测称,到2050年,全球交通工具碳排放将增长50%左右。

    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交通出行领域的低碳转型,又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一场攻坚战。

    “我们交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建设交通强国,有力支撑中华民族‘强起来’”。在《中国交通发展回顾与展望》专题讲座上,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伟向学员们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恢宏历程、面向未来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交通低碳转型发展。

    在他看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交通运输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发展的刚性需求如何与“双碳”的硬约束相平衡。也就是说,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实现交通低碳转型发展,一边是人们对现代化交通出行方式、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边是面对“碳中和”全球各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的刘文芝介绍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的10.4%。其中,公路运输占全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的85%以上,是我国交通领域的减排重点。

    她表示,在面向“双碳”的综合交通规划数字化转型中,第一步是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从而优化运输结构,推动各种交通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交通行业的碳排放具有占比低、增速快、减排潜力大等特点。”周伟在讲座中表示,目前我国推进交通运输低碳转型的主要途径是“结构优化、管理提升和技术进步”。以降低公路运输碳排位为例,除了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还可以通过提高道路等基础设施的耐久性,降低交通运输全过程中的碳排放。

    在交通运输部公路交通试验场,前来参观的留学生认真查看每一个试验环节和每一件样品,亲眼目睹了科技创新在提高公路耐久性、节能减排上的巨大力量。

    在成果展示区,一块其貌不扬的温拌沥青吸引了长安大学硕士留学生Ndeye Fatou Diouf的目光。据介绍,通过降低施工温度,温拌沥青可节省加热燃油20%-30%,从而比传统沥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50%以上,减少沥青烟等有毒气体排放达80%以上。

    “这次参观非常有教育意义,尤其对我们交通专业的学生来说。”他告诉记者,这块小小的沥青让自己大开眼界,看到了技术创新在公路运输上的巨大潜力。

    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发布的成果文件《北京宣言》中,低碳化被公认为是可持续交通发展的必由之路。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推进可持续交通对于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实现2050年全球碳中和意义重大。

    此次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期间,他提出多项倡议,例如加快交通领域脱碳速度,提倡民众优先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等。

    “对我来说,这次联合国可持续交通世界峰会太有启发性了,尤其是习主席的发言,不仅介绍了中国在实现可持续交通上的决心,也展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姿态。”大连海事大学博士生Joanes Benedicte Massamba-Courtois说,打造可持续交通、实现“碳中和”需要各国精诚合作,“我们同处一个地球村,而交通业连接着我们每一个人。作为青年,我们更需要放眼未来,多考虑如何降低交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负荷。”

    “各国应该尽快制定可持续交通、低碳转型的行动纲领。”来自阿根廷的霍凯直言,国际上对“碳中和”的意见尚未统一,但留给这一代青年的时间并不宽裕。

    作为西南交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生,霍凯平时就留意到潮汐发电、光伏发电以及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他认为,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在建设中可能需要适度“超前”,为建设低碳社会预留发展空间。

    “后浪”在碳中和的征途上奔涌向前

    事实上,大力推广应用公路建设、养护先进技术与装备,提高公路耐久性和减排效能,只是中国交通运输行业实现低碳转型的拼图之一。

    一方面,在供给侧,通过优化运输结构、改善路网结构和调整运力结构,中国交通运输的低碳转型持续加速,另一方面,在需求侧上,包括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和媒体都行动起来,大力倡导绿色消费,让绿色交通出行成为一种社会风潮和文化习惯。

    “为了改变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环境,必须让交通出行更加可持续,我们也必须作出改变。”正在长安大学就读的法瓦兹坦言,公共交通方便与否、自行车是否拥有安全的使用环境,直接影响了人们绿色出行的积极性。

    这位00后尼日利亚男孩回忆起家乡的交通环境,他告诉记者说,当地很多人仍然觉得自驾车出行是最方便的出行方式,因为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当公共汽车不靠谱,没有自行车道,骑车的危险性很大,人们也就只能开车出行,而这又会加剧交通拥堵、加重碳排放和空气污染。”

    上学期间,法瓦兹几乎每周五都会去学校附近清真寺做礼拜,他发现开车前往的人并不多。“即使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拥有自己的汽车,但他们告诉我,西安的公共交通越来越方便,骑自行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不是每个地方都要开车去。”

    来自塞内加尔的马婷同样对西安的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印象深刻。

    “西安市的智慧交通建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例如,‘出租车智慧码’让西安的巡游出租车空驶率降低到了30%-35%,乘客能利用智慧码对司机的服务进行打分、支付费用,还能在嘀嗒出行App和智慧码所对应的小程序中查看附近的出租车。”她介绍说,人们乘地铁可以刷脸进站、无人车快递投送、智慧停车也大大提高了交通运输网络的工作效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在马婷的家乡塞内加尔,由中国中铁七局承建的方久尼大桥项目同样反映了可持续交通的重要性。作为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桥梁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马婷始终关注着该项目的进展。

    “从施工技术、材料,到项目运行、管理方式,这个项目都体现了绿色、可持续的因素。”她如数家珍地说道,全长1209米的方久尼大桥项目采用了最新的智能节能技术,以降低耗电量,并在穿越水道时采用了绿色智能的施工方法。桥梁建成后,从塞内加尔法蒂克省前往该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可缩短3个小时车程。

    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中国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表示,中方愿与各方全面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尽快落地,继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造福各国人民作出积极贡献,为携手开辟国际发展合作光明前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不懈努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周伟看来,推动交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科技创新,这方面中国的潜力十分巨大。他认为,新能源汽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仅有助于可持续交通发展,更将助力经济复苏。而在能源、装备、建筑、物流和生态等领域,交通运输低碳转型将带来数十万亿元级别的投资机遇。

    无论古今中外,每一代青年群体都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面对交通运输低碳转型所带来的重大机遇,中外交通青年投身可持续交通事业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亚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10月21日 11 版

可持续交通在“地球村”开启接力跑
中外“交通青年”的共同选择:扛起使命不负青春
各国青年在北京讲述“中国交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