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半人高的未爆弹平静地躺在水底,距离绿色弹体不远处,一名背着氧气瓶、手拿排爆工具的潜水蛙人,一边努力控制身体平衡,一边小心翼翼地清淤泥、拆引信……近日,陆军第75集团军某旅爆破连官兵在滇中某高原水域开展水下搜排爆训练。
“随着军队调整改革,连队2017年从地雷爆破连改为爆破连,改革前我们只有扫雷、布雷两大专业,现在我们有未爆弹处置、水下爆炸物处理、蛙人爆破、特种爆破等6个专业。”爆破连连长李璞介绍,职能任务变化后,爆破连在战时主要承担爆炸物处理、特种爆破和破袭等任务,和平时期还承担着抢险救灾中的爆破、维和扫雷排爆以及反恐维稳中的排爆等任务。近年来,该连官兵圆满完成多个场区的未爆物搜排任务,先后有20余人赴黎巴嫩执行维和扫雷任务,积累了丰富的陆上处置爆炸物经验。
作为陆军新质作战力量,要从陆地“开路先锋”转型两栖排爆尖兵,执行水下搜排爆、水下爆破等任务,特别是执行水下零能见度搜索,以及面对被称为世界性难题的反水雷作业等任务,连队官兵没有现成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连长李璞说,爆破连的连训是“破障攻坚打头阵,应急抢险当先锋”,面对转型路上的难关,爆破连同样要勇做探索路上的“尖刀兵”。没有教材,他们就积极向友邻单位借阅相关理论教案,没有专业教练员,部队就协调地方潜水培训机构帮忙带教。
“水下排爆和陆地排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连队上士张升曾参加大运会安保任务,多次成功处置陆地上的爆炸物,排爆经验丰富。然而,就是这样的排爆骨干,第一次下水进行排爆训练却出现了连未爆弹都找不到的窘境。
“下水以后才发现陆地上可以轻松完成的动作,在水下却困难重重。”张升介绍,陆地搜排爆可以使用探雷器等装备探测寻找未爆弹,但在水下,这些仪器都失去了作用,官兵只能依靠肉眼搜索。在陆地上可以轻松完成剪断雷管连接线的动作,在水下也会因为呼吸造成身体移动导致无法精确完成动作。
水下视野也受限,即使阳光充足,在湖水中可视距离仍然不到1米,特别是水深10米以下基本没有光线,可视距离更短。而爆炸物往往在水下几十米甚至更深的湖底,在这样的深度搜排爆,即使有手电筒照亮,官兵能看到距离依然有限。连队官兵在训练中发现,水下极易迷失方向,官兵需要一边对着指北针校正方位,一边贴着水草游动搜索,离水底太近会搅起泥沙遮挡视线,离水底太远又容易错过目标。
排爆作业要求操作精度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意外,到了水下危险更是成倍增加。在水下,官兵无法穿戴排爆服,完全暴露在爆炸物的危险中,所有动作都会因为呼吸起伏和水流扰动受到干扰,长时间在低温水域作业对体力消耗也很大。
前不久,参加水下蛙人作战培训的上等兵向卫,第一次潜水就遇到了右脚抽筋的险情。当时,向卫下潜至水下25米左右,四周一片黑暗,耳朵里只能听到自己呼吸时的水泡声。这时,他的右脚突然抽筋,向卫下意识想张嘴大叫,但一张嘴,含在嘴里的呼吸管就会脱落,湖水会迅速灌进嘴里。面临突发情况,他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向身旁一起训练的潜伴发出求助信号,才避免了险情的发生。
与此同时,这个旅还主动和地方潜水训练部门联系,请他们派出专业教练员,对官兵进行潜水理论和操作技能教学培训,帮助官兵掌握潜水技能。连长李璞更是提前一年学习潜水技巧,带头探索水下搜排爆训练,测试装备各项性能数据。
为了最大程度提高官兵遂行任务能力,该旅将已拆卸炸药和起爆装置的未爆弹放入水中设置模拟情况。不久前,在浪花滚滚的野外水域,爆破连官兵明确自己任务后,开始分组准备检查调试潜水装备,这是官兵在水下安全遂行任务的重要保证。在潜水官兵检查装备同时,侦察组第一时间派出水下潜排器下水搜索,蛙人小组检查调试完潜水装备后,穿戴好配重带,背上潜水装备相互做最后的检查,下水前官兵们还要再一次校正指北针方向,而后下水对未爆弹进行侦察定位、爆破。
为了让官兵训练更扎实,该连在潜水训练中设置了面镜进水、呼吸咬嘴脱落等突发情况,锤炼官兵应急处置能力。同时为了更加贴近实战需要,不久前该连还多次组织水下爆炸物处理小组和水下爆破小组进行不设预案演习,训练效果明显。
通过逐个课目、逐项内容摸索,该连官兵慢慢掌握了水下侦察摄像技巧和顶尖中性浮力控制,试验了气瓶在各个深度可支撑的作业时间,遥控起爆器在水下可以接收信号的深度和距离;探索出了使用无人潜排器搜索水下爆炸物的方法。
连长李璞表示,连队已培养出10多名能下水执行任务的官兵,在后续的训练中,还将开展夜间潜水搜排等课目训练。
闵宁 陈潇达 赵文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