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秋高气爽时节,一望无际的稻田像是铺了一地的金子,风吹过田野,稻香阵阵。田垄边绿树成荫,酸甜可口的海棠果挂满枝头,成群的鸭子和鹅在果林里觅食,湖水清澈,这是长云村的一派秋日丰收田园风景画。
长云村坐落在江苏省昆山市锦溪镇北部,三面环水,位于美丽富饶的万千湖畔,总面积3.5平方公里,下辖6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820人。先后获得“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村”“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等荣誉。2019年,长云村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获评“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无人机视角望去,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绿色、黑色、金色水稻巧妙排列组合,呈现“庆祝建党百年,建设和美长云”字样。“和美长云”如今已成为村里品牌专利,印在不同规格农产品外包装上,售往各地。长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於家金说,“我们在着力打造田美、水美、景美、人更美的和美长云。”
长云村曾一度是个经济薄弱村,农民纷纷进城打工,因水产养殖导致水质污染,土地抛荒现象严重,普通农户流转金收益低,镇、村对农地管理失衡等新问题相继出现。一番研究后,於家金提出要“退塘还田”,并实施基本农田标准化改造,进行了土地平整、道路硬化、灌渠铺设、电灌站修建等工作,田容田貌有了大幅度的改善。
长云村创新提出“合作农场”的概念,变传统的大户承包为镇农地股份专业合作联社经营,通过集体经营、定产包工、网格化管理等经营新模式,确保农民流转金收益稳步提升。
通过实行“包工定产,核算成本,超产奖励,减产赔本,分组承包,划组包干”运作经营机制,规范了运作方式,提高了经营收入,让农民切实提高了收益。2012年,长云村的村集体收入为269万元,2020年则增至800多万元,土地流转金额从700元/亩增至现在的1200元/亩。
於家金说,长云村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锦溪模式:在农地股份合作社基础上,实行入股农户共同参与,发展以村集体经营为主体的合作农场。实践证明,合作农场使得“让更少的农民,耕种更多的土地,获得更多的收益”成为可能。
在新模式下,合作农场还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51岁的金伟根在村里算是年轻人,他积极学习农业技术,如今是村里4名持证新型职业农民之一,能够熟练驾驶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农业机械。工作之余,还在大棚种上草莓、葡萄等瓜果,供游客采摘。一年下来,收入可观。
“稻起苞了就放水,水里会放河蟹,白天鸭子在水田穿梭,或捕虫或嬉闹,晚上就回鸭棚休息。”站在田埂鸭棚边,大学生村官彭千芸从小在城里长大,虽刚来三个多月,但说起农活头头是道。“稻田养鸭和稻田养蟹是有机稻米生产的关键技术。在稻田里不用化肥、农药,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和不间断的活动,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害虫,按摩、疏松土壤,生产出纯粹无公害的水稻,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锦溪,有着“理想村”之称的计家墩村也和长云村一样,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上海青浦商塌镇隔河相望,计家墩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的年轻人基本是进城谋职,“空心化”严重,成为动迁村。
锦溪镇积极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吸引大乐之野、溪地清舍、陶庐、爿木等知名民宿和体验项目纷纷入驻,一个集主题民宿、文化休闲、众创空间、学术交流、田园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新乡村生活体验区初步成型。小桥流水人家,白墙黑瓦落地窗,串联起新建的民宿群,乡村生活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计家墩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目前,“理想村”内约有原住民40人、“新村民”170人,入驻商户18家,今年上半年,人流量约14万人次,村民每年总计增收200余万元。
近年来,锦溪镇大力推广引进农业新技术,累计建成分散式粮食烘干中心14处,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超99%,实现粮食产地烘干全覆盖。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创新“稻田养鸭”“稻田养蟹”生态种养模式。
锦溪镇累计完成农房翻建3322户、新改建公共厕所220座,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创新集体合作农场模式,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总收入从9500万元提高到1.4亿元,年均增长7.6%,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和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累计创建特色精品乡村1个、康居村40个、宜居村5个,省级古村落2个。
锦溪镇委书记宋崎说,“五年来,锦溪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良好资源禀赋,深入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多措并举释放富民强村红利,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不断加速。通过计家墩田园综合体、祝甸古窑文化园、长云稻香公园等乡村振兴示范点打造,农民致富渠道进一步拓宽,人均纯收入从29131元提高到40879元,年均增长7%。”
(数据、图片和信息来源:锦溪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