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11月0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

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邝西曦 林小溪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11月09日   10 版)

    历史的维度,铸就了格局的宏阔。

    人心的向背,定义了最大的政治。

    百年风云,变了人间。不变的是信仰的追寻,是初心的坚守。

    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在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陕北榆林杨家沟的窑洞,在戈壁滩蘑菇云腾空而起的欢呼声里,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声声叮嘱中,在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铿锵承诺里,能清晰感知中国共产党的所思、所想、所行、所系。

    在黑暗中诞生、在苦难中成长、在挫折中奋起、在奋斗中壮大,谁能料想,一个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的组织,能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再到翻天覆地,回首百年来苦难与辉煌,可以更深切理解何为“国之大者”。

    为了谁,依靠谁;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百年奋斗挥就恢弘答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国之大者”,这是莽莽神州的历史回响,这是跨越百年的初心传承。

    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大党大国大擘画,大道之行步履铿锵。“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大,大视野、大担当、大作为。

    国,是一派欣欣向荣气象的中国、是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中国、是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也是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磅礴之力的中国。

    一派欣欣向荣气象的中国:

    “为人民谋幸福”

    今年春天,广西桂林毛竹山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民王德利家做客。

    “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

    “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一段对话,“人民”二字重千钧。

    一篇回忆文章中,习近平同志写道:“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他这样描述那段艰苦却受益终生的岁月:“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在梁家河,他立下了一生志向。郑板桥有首诗《竹石》,习近平同志略作改动,作为对7年上山下乡经历的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那会儿,当地老百姓常说:“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同志耳濡目染,心里大为触动,“感觉农民怎么这么苦啊。”

    “我那时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2020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追忆往昔。乡亲们的心愿,从“不再要饭,能吃饱肚子”,到能吃上“净颗子”,再到下辈子愿望是“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

    今年金秋时节,飞机、火车、汽车,一路辗转奔波,总书记回到黄土高原,踏上陕北的路。

    当年他在延川插队时,榆林是全陕西最穷的地方,缺吃少喝,都是汤汤水水过日子。今天,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半个世纪左右的光景,榆林面貌焕然一新。

    山下农田丰收在望。习近平总书记临时叫停了车,和劳作的乡亲们拉起话来。听乡亲说“日子好了,现在白面、大米、肉都可以吃”,总书记感叹,现在不是说稀罕吃白面和猪肉了,反而有时候吃五谷杂粮吃得还挺好。

    时光荏苒,今昔巨变,令人感慨万千。

    一个称呼,也是对初心的承载。

    “怎么称呼您?”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2013年11月,湖南十八洞村村民石爬专老人同习近平总书记的问答,传为佳话。

    8年后,河北大贵口村,村民霍金激动地跟总书记唠家常:“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变化太大了,老百姓种地政府给补贴,病了有医保,大病还有救助,养老也有保障。有总书记领导,人民真幸福!”

    “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话不是一个口号,我们就是给老百姓做事的。”习近平总书记回应道。

    早年间,习近平同志就下定了决心,“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他说:“我愿意在任何地方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

    初心如磐,使命如炬。

    履新伊始,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天寒地冻的太行山深处,总书记顶风冒雪看真贫;素有“瘠苦甲于天下”之称的甘肃中部,绕过九曲十八弯进农家,还舀起一瓢水品尝;春寒料峭的巴蜀大地,不顾山高路远深入大凉山腹地……行程万里,人民至上。

    人民至上,重庆华溪村村民谭登周感同身受。因病致贫,“要不是党的政策好,我坟上的草都这么高啦!”

    总书记亲切地对他说:“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画上了历史的句号,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一朝梦圆。

    人民至上,来自湖北十堰的全国人大代表罗杰感念至深。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在代表通道上讲述了“多位医护人员连续奋战47天救治一位87岁新冠肺炎患者”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了这一幕,“这位代表的话让我印象深刻”。

    从新生婴儿到步履蹒跚的百岁老人,没有一个生命被放弃。“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这是一场狂风暴雨、惊涛骇浪都阻挡不了的全力以赴。

    仍是在这次两会,“下团组”时,一位湖北团代表动情回忆习近平总书记飞赴武汉指导战“疫”的一个细节,总书记说武汉人民喜欢吃活鱼,要多组织供应。很快,活鱼就送到了社区。现场,这位代表深深鞠躬:“来之前,大家委托我一定要说一声‘谢谢’!”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到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总要到农村、城市社区,看看人民群众生活得怎么样,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交流推广,有什么操心事、烦心事需要解决。

    在习近平同志所著的《之江新语》中,有一段文字谈及“转变作风”,寥寥数语点出要害:“我们要始终牢记,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

    网上流传着一张菜单,四菜一汤很普通:红烧鸡块、阜平炖菜、五花肉炒蒜薹、拍蒜茼蒿,一个肉丸子冬瓜汤;主食是水饺、花卷、米饭和杂粮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的晚餐。一桌10人,吃的都是这些家常菜,还特别交代不上酒水。

    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八项规定”同时掷地有声的,还有雷霆万钧的反腐行动。孰轻孰重,人民的分量举足轻重。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是怕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还是怕得罪十三亿人民?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

    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20年10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要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021年7月,北京天安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宣示。讲话中,“人民”二字出现了86次。

    为谁执政、靠谁执政?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目光的落点,始终在人民。

    陕西,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展厅里有两行字十分醒目:“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总书记轻声念了出来。“端端地,这是关中话,稳稳正正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赢得了民心,是亿万人民群众坚定选择站在我们这一边。”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民者,国之根也,国之大也。

    “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中国:

    “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

    “国之大者”关乎长远。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看见多远的过去,才可能预见多远的未来。

    翻开浩瀚史书,不同含义的“国之大者”,蕴含着不同时期执政的深层逻辑和价值取舍。《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此后数千年,朝代更迭,兴衰成败,国之大纲、国之大柄、国之大政,有“惟刑与政”,有“莫先择士”,也有“财赋者”。

    5000多年文明源远流长、180多年历经坎坷成大道、100年峥嵘岁月、70多年建设发展、40多年改革开放……“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用大历史观思考面向未来的“国之大者”,才能理解何以称为“国”,何以成其“大”。

    生态问题,考验的正是历史的眼光。

    回望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第一站,秦岭。

    曾几何时,秦岭病了。一些人竟妄图将国家公园变成私家花园,北麓违建别墅如块块疮疤,极其扎眼。

    治国理政千头万绪,要事急事难事轻重缓急。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这件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事,不会缓一缓,更不会放一放。在秦岭,习近平总书记端详全面复绿的别墅区图片,严肃地说,这就是海市蜃楼、水中月啊。

    “‘国之大者’是什么?”迎着清冽山风,总书记举目远眺:“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这些都是要写入历史的,几十年、几百年的历史。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真正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我之前去看了三江源、祁连山,这一次专门来看看青海湖。”“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今年6月在青海,总书记再一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贯穿着一条鲜明主线: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

    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保护方面我无论是鼓励推动,还是批评制止,都不是为一时一事,而是着眼于大生态、大环境,着眼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未来。”

    一棵树,千百年长入云霄;一条河,千百年流淌奔腾;一座山,千百年巍然屹立。伐山毁林、污水入江,却在短短数十年变了模样。

    有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定格了西溪湿地垃圾遍布的河道。彼时,大量居民因环境恶劣无奈搬家。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高度重视,推动建设西溪湿地公园。去年春天,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走进西溪,绿意葱茏的山水画扑面而来。

    安吉余村,一个山清水秀的生态村,同样受益于目光的长远。伐山,鼓了腰包,污染却严重到不能开窗;护山,似乎看不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2005年夏天,习近平同志来到这个小山村,高瞻远瞩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也为举棋不定的小村庄“一锤定音”。

    向前追溯,早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地上,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同志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在福建任职期间,他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在那个“生态建设”还是新名词的年代,绿色种子悄然扎根东南沿海。

    “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从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这些年,绿色发展理念渐入人心,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坚实。

    新冠肺炎疫情会不会影响渐入佳境的绿色发展轨迹?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察看各地生态保护进展,用意深远:“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

    把绿色发展置于“国之大者”中去考量,就是要“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这正是政治自觉。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对“国之大者”一定要心中有数。

    饱含“绿色含金量”的高质量发展,从经济领域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审时度势作出一个个战略判断。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随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日渐明朗。

    总书记叮嘱:“在全国大格局中的职责怎么样?我们说保持定力,就在这里。要有定盘星,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不能笼统、简单、概念化喊口号。决不能再走老路,回到老做法、老模式上去。”

    GDP(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发展的一个指标,也是观察“国之大者”的一个参照。

    去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一季度GDP颇受关注,那是有季度统计数据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如何加速爬坡过坎,中国着眼长远。总书记深谋远虑:“着眼点着力点不能放在GDP增速上。”今年全国两会,他进一步谈到这个话题:“我们定今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时留有余地,这样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到高质量发展上。”

    今年三季度,经济增速放缓再受关注。媒体分析认为,在调控工具充沛的情况下,经济增速再快一点非不能也,实不为也——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坚决不搞“大水漫灌”,释放出不走粗放增长老路、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信号。

    路子对了,就要坚定走下去。

    福建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领导制定的《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成为全国经济特区中最早编制的一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是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个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当时,研究发展战略是一项费心费力却难见成效的事,在习近平同志看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领导者,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这也是他一贯的遵循与坚守。

    这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2018年全国两会,在山东团参加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透彻分析了“显”与“潜”的辩证关系:“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

    “显”与“潜”的落地,有赖于久久为功的坚持。正如总书记所推崇的“钉钉子”精神,小钉子蕴含大道理,“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一些外国政要同习近平主席会谈会见时,感触颇深。同他们所在国家着眼于三五年的谋划时长不同,中国的发展以数十年、上百年来擘画。也有媒体称:“中国发展脉络清晰,能清晰预判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前景。”

    去年秋天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适逢“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也适逢“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之际。按照“两步走”战略安排,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将在2035年完成第一步。“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因此统筹考虑。中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互叠加,既有五年之约,又有长远统筹。

    3万余字,近3个半小时。4年前的10月,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讲台上,声音坚定有力。党的十九大报告,这份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征程,着眼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纲领性文件,令世界感慨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出访欧洲时,总书记对“返乡”文物的点评,也映射着对中国发展的深刻思考。

    这是中国的历史纵深。

    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

    “多打大算盘、算大账”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中国拉入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粮草”供应,事关大战成败。

    带着露珠的蔬菜水果,昼夜星驰运往抗疫一线。沈阳大白菜、新疆皮牙子、海南豇豆、江西萝卜、山东大葱……一箱箱装车,浩浩荡荡穿越大半个中国,目的地:湖北、武汉。

    从纵横交织的运输图,可以读懂何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国之大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声号令下的“粮草”调配,见证了省、市、区县、乡镇、村庄“与子同袍”,这是“国之大者”。在国内外疫情防控严峻形势下,中国粮食充裕供应,也见证了“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未雨绸缪。粮食安全不只是一个行业的事,而是事关国家安全、国家命脉,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这同样是“国之大者”。

    前些年,粮食连年丰收,新问题也接踵而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算了笔大账:“在我们这样一个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多了是问题,少了也是问题,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多了是库存压力,是财政压力;少了是社会压力,是整个大局的压力。”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中国共产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

    《诗经》里,“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说的是一种小鸟,在未下雨前就衔树根加固巢穴。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一典故,将古老智慧注入时代新意。

    针对福建防汛防台风的繁重任务,习近平同志坚持“宁肯十防九空,不可用而无备”。今年夏天在北京开会,总书记谆谆告诫省里主要负责同志:“‘七下八上’的汛期,防汛是你们最要关心的事。同时现在这段时间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有点冒头,关键是做好预案,防患于未然,不要不当回事,不要麻痹大意。”

    从“进京赶考”“跳出历史周期率”,到防范重蹈苏东剧变覆辙,再到警惕“四种危险”“四大考验”,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2018年初,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8个方面16个具体风险,其中就提到“像非典那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严密防范”。“十四五”规划纲要设置专章对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战略部署,也是总书记亲自谋划和确定的。

    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考验的是科学决策的见微知著,映射的是“国之大者”的历史辩证。

    2020年10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总书记语重心长:“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在地方工作多年,习近平总书记深知“打大算盘”的重要,深感将地方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的关键。

    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云南腾冲,一条“胡焕庸线”区隔出迥异面貌:今天,线之东南,43%的国土,居住着全国94%左右人口;线之西北,57%的国土,供养大约全国6%的人口。总书记曾感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破解大问题,呼唤大格局。

    在省里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写下《做长欠发达地区这块“短板”》,用经济学的“木桶理论”去阐释协调发展的道理,讲得透彻:“发达地区要发挥自身优势,尽力帮助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自身要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改善环境、不懈努力。”

    电视剧《山海情》感人至深。那正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亲历,“我是组长,专门抓这个事情”。1997年,第一次去西海固,他就被眼前场景深深震撼了。一户人家,唯一“财产”是挂房梁上的一撮发菜。那一次,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家徒四壁,什么叫水贵如油。

    这些年,“干沙滩”建设成为“金沙滩”,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牵挂着那里点点滴滴的改变。2016年夏天,总书记再访宁夏,走村入户时关切询问一个男孩:“你常洗澡吗?”他仍挂念着西海固的缺水难题。

    水运连着国运。水资源的短缺和不均衡问题,一次又一次摆上党中央的案头。几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南南阳,专程去看一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南水北调工程。

    借南方水,解北方渴。长河泱泱,利泽万方。“送水区”舍小家为大家,他们心中的“国之大者”,是再难,也要将一泓清水送给缺水的北方人民。这一趟,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去看望了丹江口水库的一个移民村。

    途中,省里的负责同志介绍了当地口口相传的一句话,总书记听了不由动容:“老百姓很朴实啊,说‘北京人渴了,咱们得给他们供点水’。”“这哪是滴水之恩?是涌泉之恩啊。吃水不忘挖井人。”

    “南水北调”“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辽阔疆域之上的大国工程,彰显着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着眼的无一不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大棋局。

    中国版图上,有一条条线,也有一个个圈。两条母亲河,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三大城市群,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日新月异;四大经济区,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蹄疾步稳——区域协调发展,随时间的推移,布局日渐明朗,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一个大手笔。

    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国之大者”的应有之义,亦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历史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对于一个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工业化历程的经济体,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绝非易事。

    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是统揽全局?

    是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还是形成合力?

    “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不能什么都要,贪多嚼不烂,大小通吃,最后消化不良”;“各省要立足省情、抢抓机遇,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左右逢源’”;“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总书记的这些生动比喻,揭示了深刻答案。

    赴各地调研,他牵挂中国怎么走,更在把脉、指引每个地方、每个区域在新形势下的方位和着力点,如何在一盘棋的格局下取舍、优化。

    拿几处改革先行地来说。海南,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扬帆起航,深圳,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踏上新征程;上海浦东,担起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新使命;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战鼓催征稳驭舟……一域牵动全局,这些地方承载的,是国家重托。

    这一幕,令人想起4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起步和经济特区的探索,蛇口开山炮声犹然在耳。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一路筚路蓝缕、一路开疆拓土,也是为中国“杀出一条血路来”累积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破题关键:“要牢固树立改革全局观”;“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

    计利当计天下利。

    再说水,有些缺水城市盲目上马、大建人工湖,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件事明确提出批评。今年年初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他的一席话振聋发聩:

    “我们也要看到,现在仍有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敏锐性不高,不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对‘国之大者’不关心,对政治要求、政治规矩、政治纪律不上心,对各种问题的政治危害性不走心,对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不用心,讲政治还没有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

    心怀“国之大者”,考验着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总书记谈及泱泱大国发展的关键,“党中央看问题,都是从大处着眼”。

    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磅礴之力的中国:

    “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国之大者”,源于人之大者,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共同挥就一个大写的中国。

    百年前,那是“沉沉酣睡我中华”,九原板荡、百载陆沉。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浙江嘉兴,探寻我们党的梦想启航。看到彼时的一幅时局图,总书记连连感叹:“多屈辱啊!多耻辱啊!那时的中国是待宰的肥羊。”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在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前,救亡图存是无数仁人志士心中的“国之大者”。为此,革命者赴汤蹈火舍生忘死,哪怕千难万苦也甘之如饴。

    时间长河奔涌,信念之火永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跨越百年的长途跋涉,是感天动地的红色足迹,是觉醒年代的呐喊与牺牲,也是无名英雄的抉择与坚守。

    江西于都,万里长征出发地。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伫立于滔滔于都河畔,举目远眺。星夜渡河的惊心动魄仿若昨日,面对“难以置信的奇迹”,总书记不禁感慨,“一次次绝境重生,凭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这条长征路,红军走了两年,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星星之火照亮了两万五千里的“万水千山只等闲”。

    5年前到宁夏考察,习近平总书记一下飞机,就冒雨来到西吉县将台堡,去瞻仰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地方。总书记意味深长地说:“长征永远在路上”“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古田会议会址、遵义会议陈列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英雄纪念碑、香山双清别墅、北大红楼……一次次,用脚步丈量信仰高地。从革命者的故事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从红色热土上汲取信念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

    何谓“国之大者”?

    回望百年,答案是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视死如归,是敌人枪口下永不消逝的电波,是黎明曙光前走向刑场的义无反顾,是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来建设新中国的不计得失,是脱贫攻坚战役里扎根山山峁峁的无私奉献……是的,答案就贯穿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每一个时期,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赓续奋斗中。

    这些响亮的名字、光辉的名字、载入史册的名字,总书记一次又一次提起,一次又一次表达敬意。对于为国尽责走向绞刑架的李大钊,“国之大者”是“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的坚定誓言;对于敌人屠刀下的夏明翰,“国之大者”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雄壮诗篇;对于断肠明志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国之大者”是“寸土千滴红军血”的英勇不屈;对于抗美援朝志愿军,“国之大者”是毅然决然跨过鸭绿江的“钢少气多”;对于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国之大者”是“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赤子之心;对于身患渐冻症依然奋战抗疫一线的张定宇,“国之大者”是“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的争分夺秒……

    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一曲又一曲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对于心怀“国之大者”的奉献者、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心怀尊崇、心怀敬意、心怀感念。

    今年年初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当总书记用低沉而有力的声音,逐字逐句讲述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的牺牲者时,那一幕震撼人心。很多人的名字已经难以找寻,汇聚成改变历史的滚滚洪流。然而,青史长留照古今。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

    通过立法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举办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举行隆重集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以国家的名义,致敬英雄!

    一个个细节令人感慨万千。

    2017年深秋,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厅落座前,注意到了站在第二排的白发苍苍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总书记微笑着搬开椅子,将他同另一位道德模范代表黄大发请到自己身边就座,“来!挤挤就行了”。

    2021年初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领奖台上,当坐在轮椅上的夏森,一位将省吃俭用攒下的200多万元悉数捐赠给西部贫困地区的老人,颤巍巍想站起身来的时候,总书记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弯下腰双手颁给了她证书。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回望这一路,无数人、无数群体的矢志奋斗,汇聚起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磅礴之力。前不久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席话,何尝不是对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启迪与激励:

    “广大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是稻花香里的禾下乘凉梦,是向星辰大海发起的一次次挑战,是耄耋之年奔赴武汉的逆行出征……岁月如碑,铭刻不朽功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熠熠生辉。

    犹记去年金秋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重温战“疫”中感动中国的那些话。他特意讲到了青年一代,提起了“90后”“00后”:“长辈们说:‘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际遇和舞台。少年负壮志,从百年前上下求索的日日夜夜,到民族复兴新征程,“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这盛世之中华”。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青年人中间,多次在民族复兴的坐标上思考青年责任,他曾说,你们这一代青年,参与、见证和推动民族复兴的历程生逢其时。这是青年之幸,也是国家之幸。

    百年风华,史诗奋笔赓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煌煌党史,壮歌慷慨!这其中,有一代代人的坚守,一代代人的传承。

    历史的接力棒到了这一代人手中。掌舵领航中国这艘巨轮的习近平总书记,两年多前的一次出访会见时,一段问答令世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风范:

    “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因为我本人当选众议长已经很激动了,而中国这么大,您作为世界上如此重要国家的一位领袖,您是怎么想的?”

    “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从“我将无我”到“国之大者”,一以贯之的炽热初心、一往无前的阔步前行。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邝西曦 林小溪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11月09日 10 版

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
天津:让基层团组织“强身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