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位于河北承德市围场县北部,是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塞罕坝”是蒙古语和汉语的混合用语,意为“美丽的高岭”。正如其名字所表达的,历史上这里树木茂密、水草丰美、鸟兽繁多,曾被辟为帝王避暑游猎之所。然而,由于清朝后期塞罕坝实施开围放垦,农牧活动日益增多,森林被采伐殆尽,土地快速沙化,“千里松林”和良好生态系统荡然无存。
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变成一片风沙肆虐的荒山秃岭。由于缺乏良好植被,从内蒙古高原南下的沙尘暴频袭北京,塞罕坝的自然生态系统能否得到修复,关系到京津冀地区乃至整个华北的持续发展。为了阻断沙源、涵养水源,林业部门决定在这里建立大型机械林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接力奋斗,三代塞罕坝人成功营造出总面积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成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生动范例。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在与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时,他强调,你们做的事非常有示范意义,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塞罕坝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思想之基。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紧急从全国18个省份的24所大中专院校调配127名毕业生,和当地干部工人一起,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向荒漠进军。很多来到塞罕坝的大学生,都在“志愿去向”一栏写下“服从组织分配”6个沉甸甸的字。机械制造专业的大学生任仲元在“马蹄坑大会战”期间,每天在机器后面弯着腰、趴在地上,终于发现进口植苗机“水土不服”的问题。他根据塞罕坝的地形特点改良了植苗机,在坝上一守就是整整36年。作为第二代塞罕坝林场人,“望海楼”瞭望员刘军和齐淑艳夫妇,严格按照“不间断瞭望、每15分钟汇报”的要求,十几年如一日地重复着枯燥单调的工作。如今,更有许许多多“林三代”继承祖辈父辈的事业,把最美的青春留在万顷林海之中。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行动指南。第一批塞罕坝建设者来到坝上时,面对的是人迹罕至、气候恶劣的荒原,极端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天当房,地当床,草滩窝子做工房。”没有固定住所,他们就自己动手搭建窝棚和架子,甚至在沼泽地挖草坯盖“干打垒”,或随山就势挖地窨子住。由于缺少粮食和蔬菜,他们只能吃黑莜面窝头、土豆和咸菜,一边造林一边种粮,自力更生。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1962年春天栽下的1000亩树苗,到秋天成活率还不足5%。在造林事业“生死存亡”的关口,林场创业者从失败中总结教训,改进育苗方法,自主解决了大规模造林的苗木供应问题。塞罕坝人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到1978年就基本实现了造林的初期主要目标。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时代航标。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塞罕坝人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道路。面对显著增长的旅游客流量,塞罕坝人没有被冲昏头脑,而是科学分析承载力,严格控制新建旅游景点及设施的数量规模,严守生态红线。2017年12月,塞罕坝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2018年7月,塞罕坝完成首笔造林碳汇交易,目前林场造林碳汇已实现收入309万元。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这片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将为人们创造更多生态福利、绿色福祉。
从建立伊始,塞罕坝机械林场就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首批进驻塞罕坝的369人队伍,平均年龄不到24岁,大中专毕业生占总数的40%。1964年,承德二中一个宿舍的6名女学生,集体给林场写了一封请愿信,立下誓言要将青春献给塞罕坝的壮丽事业。第三代塞罕坝人于士涛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塞罕坝工作,与技术人员一起完成了“森林防火关键技术研究”等6大林业尖端课题,原本白净的小伙子晒成了黝黑的“山里人”。如今,不少具有高学历的90后、95后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继承前辈艰苦创业的精神,让“美丽高岭”愈发郁郁葱葱。
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到今天绿波涌动的茫茫林海,三代塞罕坝人怀揣梦想、扎根于此、久久为功,以大无畏的勇气面对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建成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现在,塞罕坝的新生代逐渐成长为林场的中坚力量,他们牢牢握紧守护绿色的“接力棒”,继承祖辈父辈把荒山秃岭修复成“华北绿肺”的伟大事业,继续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发展新路,切实把“小我”融入“大我”中,让青春在接续奋斗中出彩。
青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