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了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全文,印象最深刻之一就是把“坚持胸怀天下”也作为一条宝贵经验。实际上,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一种典型体现。传统的读书人往往有一种天然的悠游感,特别是受到儒家思想洗礼以后,自然而然形成一种浓郁的家国情怀和兼济天下的抱负。
但是,这样一种悠游感和抱负在近代中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以毛泽东为例,16岁左右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开头一句便是“呜呼,中国其将亡矣”,其中叙述了日本占领台湾的经过,及朝鲜、越南、缅甸等国被外国侵占的情况。试想,习惯了泱泱大国、文明之邦和万国来朝的读书人,在得知国家陷入这种状态时,心情会是何等的沮丧。若干年后,毛泽东还清楚记得,这本书激发了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辉煌与荣耀,成为推动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投身于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20世纪以后的中国,外国势力和因素在中国随时可见,不断扩张的西式教育和有关外国的书籍也进一步培育了中国人的世界眼光。毛泽东回忆这一时期他学了一些外国历史和地理,在一篇讲美国革命的文章中,第一次听到美国这个国家,其中特别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些话,“经过八年苦战,华盛顿获得胜利并建立了他的国家”。在一部叫做《世界英杰传》的书中,他还读到了拿破仑、林肯等人。不难想象,这些杰出人物的壮举怎么样激发了他对自己国家的责任感,并使他开始把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思考问题。不难发现,在中国人世界观念形成的过程中,中国处于弱势群体,由此逐渐产生出一种合理安放中国的世界主义。
1917年,毛泽东与同学交谈时提出:人生不能单以解决衣食住为满足,还应追求世界主义,把人生理想与世界联系起来。充分表明那时的青年对中国与世界的鲜明感知。第二年,毛泽东与几位友人创建新民学会,同样是基于共同的感想——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毛泽东与新民学会会员经过讨论,最终明确了他们共同目的是:改造中国与世界。毛泽东提出“世界”,所以“明吾侪的主张是国际的”;提出“中国”,所以“明吾侪的下手处”。中国的问题本身就是世界的问题,同时中国改造不同于世界改造,这种改造定为狭义。之后,毛泽东会同何叔衡等28人发起组织长沙中韩互助社,公开支持朝鲜人民反对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充分表明了那时青年的世界眼光和世界改造的实际行动。
这样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念和担当,一直伴随着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定反对帝国主义,特别是通过持久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及对第三世界的支援;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由全球化进程的融入者,逐渐变成引领者和维护者;再到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是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主动担当,如果把这些和中国共产党人最初的世界关怀相对照,那可以看出怎样的一种世界逻辑。
张太原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