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院士到底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近日,中国工程院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举行2021年当选院士学习教育暨颁证仪式,数十位工程科技界的领军人物排排坐,听老院长宋健、徐匡迪、周济等人讲“入院第一课”,学习该如何当院士,并且还领了一份沉甸甸的“课后作业”。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强化两院的国家高端智库职能,发挥战略科学家作用,积极开展咨询评议,服务国家决策。
宋健是我国控制论、系统工程和航空航天技术专家,曾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长。今年12月,他刚好90岁。上课那天,他在台上站了半个小时,尝试用历史勾勒出院士应有的样貌。
“过去几十年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应当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他说。
“‘两弹一星’,中央下那么大决心,根据是什么?”宋健说,“老前辈给中央讲,原子弹到底有什么了不起,毛主席、周总理他们信了。搞原子弹需要铀,李四光院士拿一块矿石放到中央领导的桌子上,说这里面就有。”他举起手指头指着桌面,努力复原李四光说服中央领导的场景。
“正好这个时候钱学森从美国回来了,他去给周总理、彭德怀、陈赓、陈毅宣讲,说中国能做航天,能做导弹!科学家提出建议,中央采纳了,所以‘两弹一星’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决策。”他说。
不仅“两弹一星”,“863计划”、载人航天等重大成就的取得,都与老一辈院士的坚持和坚守密不可分。在宋健看来,当院士,就意味着“担当天命”,“是历史降临下来的使命,落到了我们肩上”。
中国工程院自成立以来,共选举院士约1000人,其中有17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6位院士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八一勋章”,以及“人民英雄”“全军挂像英模”“时代楷模”等称号。
循着老院士走过的路,宋健给新院士留了“作业”,“向着总书记的要求,向战略科学家前进。”
但划出高线还不够,也要明确底线。
针对院士队伍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和问题,中国工程院老院长徐匡迪毫不避讳,直戳痛点。他说:“有的在院士增选中不够客观公正,有的在学术活动中不够严谨,有的在社会活动中‘站台’‘撑门面’,有的甚至发生违纪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已有两位院士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徐匡迪再三强调,当院士必须“守正扬清”。这也是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朱光亚对徐匡迪的嘱托。他在担任中国工程院院长之后,专程去拜访年迈的朱光亚。朱光亚本就话不多,全程基本没怎么说话。“我们离开,他送我们到电梯口时终于开口了。他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把好入口关!’”徐匡迪说。
也因此,徐匡迪对于院士队伍建设问题特别关注。早年,他对院士和院士候选人提出了“五个不希望”。如今,在更加复杂的形势下,他将“五个不希望”与新院士共勉:一是不希望做什么活动都参加的社会活动型院士;二是不希望院士为了提高某项研究成果的层次而去挂名;三是不希望院士以行业“祖师爷”自居、压制中青年工作者或者是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四是不希望院士参加商业操作和商业包装;五是不希望或明确反对院士卷入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
“这是我们第一次以这种别开生面的形式进行学习教育。”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说。明确院士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之后,他希望新院士“以成为院士为新的起点,以归零的心态整装再出发”。
会后,今年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群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当院士是荣誉,也是责任,更是一个新起点。我们应该把自己最热爱的科研工作,和祖国发展、人类共同命运结合在一起,那就是我们该做的事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