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一份青年刊物的改版“云座谈”,因为各领域学者的倾情投入而增值

寒冬里的一场青年研究学术盛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12月30日   06 版)

    12月19日,由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主办的建党百年与《广东青年研究》发展学术交流会举行。这本是一场基于《广东青年研究》改版主题的座谈会,因疫情影响,座谈会只能线上举行,但与会的近40位活跃在第一线的来自国内各高校、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因为对青年问题、青年研究的热切关注,使得长达6个小时的座谈干货满满,充满真知灼见,话题几乎涵盖青年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堪称近年来十分罕见的一场青年研究的学术盛宴,一股寒冬里的青年研究的暖流。

    有追求的学术阵地要引领青年研究的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青少年导刊》副编审张莉博士透露,由广东省团校主办的《广东青年研究》改版后被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转载率大幅提升,所刊发文章的优势议题不仅涉及志愿服务、基层共青团建设、社会工作等,还扩展到青年亚文化、青年社会心态、大学生思政等,视野更加宽广。主题宣传包括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全国两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等,以专题形式呈现,力度较大。

    张莉认为,“国家生育政策与青年生育意愿研究”“躺平”现象与青年引导等专题的推出,则体现了将青年社会热点进行学术转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具有引领性。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理事、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广东省团校教授谭建光认为,广东省面临的最大机遇,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两区建设”,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于新一代青年发展的影响将是非常大的。“双区建设”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推进,有利于深圳乃至广东更好地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同时,先行示范区建设不仅是对深圳的要求,也是对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要求,同样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关注“‘双区建设’与青年发展”,将有关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其中可聚焦的领域包括“双区建设”中的青年发展定位研究、青年作用发挥研究、青年创新创业研究、青年志愿服务研究。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指出,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上,回顾党的青年工作的百年历程,总结凝练共青团自成立以来跟随党奋斗的历史经验,梳理团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活动,在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上推动青年群体与青年工作向前发展等重大话题,可以形成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中国知网总编辑刘学东指出,据知网统计,涉及青年研究的有20多个学科,排在最前的是高等教育、中国共产党。但青年研究要突出青年所关心的核心问题,包括推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重点问题,在强国建设中青年价值观、文化观的塑造等。

    刘学东透露,在知网2022年的重点选题中,就列入了“就业创业”和“高质量发展”, 当然2021年的重点选题“创新驱动战略与青年能力培养”还会在2022年继续关注和延续。而知网近年来引用率最高的话题是“青年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载量最多的是“新媒体、表情包、青年亚文化”等现实和热点问题。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仲伟民指出,目前国内青年研究的学术阵地越来越多,这是很好的趋势,但关于青年学研究,从全国来看,整体水平可能还不是太高,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教授黄志坚认为,《广东青年研究》目前设立的“中国共产党与青年”“国家治理与青年发展”“共青团改革与建设”“前沿观察”等栏目,都体现了服务党的大局以及服务青年和青年工作的良好结合。

    通观现在的各家青年研究学术阵地,已经形成了各自特色的,如:《中国青年研究》以追踪青年热点研究见长;上海《当代青年研究》以学理性研究见长;《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以共青团工作和学科建设研究见长;广东的《青年探索》以穗港澳青年发展研究见长。

    苏州大学新媒体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中红教授认为,要提高学术研究对青年问题跟进和引领的速度,现在各学术阵地的出刊频率还需要进一步加快。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石国亮,一直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青年发展,目前的主攻方向是青年社会组织与青年公益慈善。去年,他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突发事件中慈善组织的参与,将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慈善组织应急能力建设中的青年参与》,发表在《广东青年研究》创刊号上,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1年第1期转载,2021年11月又入选中宣部出版局主办、中国期刊学会承办的第五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在发言中,石国亮希望打造更多的青年研究学术平台,通过持续的成果发布,形成青年研究的协同效应。

    要注重青年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并处理好与应用(现象)研究的关系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风笑天指出,青年研究具体涉及的学科很多,包括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人口学、法学等,青年只是一个对象,青年现象也好,青年问题也好,这些学科都可以来研究,那么就面临着一个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目前青年研究在基础理论方面比较欠缺,层出不穷的青年现象特别吸引人,但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

    《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朱剑指出,对青年研究最公正的或者说最权威的应该来自学术共同体,但是目前在评价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评价机构,具体来说就是评价机构的数据,现在的问题是数据的滞后性,尤其是影响因子评价,一般滞后有3年时间,带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当下的好的研究成果在评价机构反映不出来。

    朱剑认为,青年研究还要避免内卷化。在很多学术阵地露脸的真正优秀的作者就是那么几十个人,除了这些人以外,我们几乎就见不到一些新面孔,这种现状的解决需要我们不急于把青年研究学科化,学科化实际上就是划定边界,而我们需要的是拓展研究边界,让青年研究主动积极地融入各相关学科研究中去。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主编、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何云峰也认为青年研究需要学科交叉,而不要局限在青年学的研究者范围内。青年的价值观问题、生活观问题、爱情观问题、社会发展问题、政治发展问题等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关注。从这个视角看,目前的青年研究还没有真正深入到青年中去,研究需要进一步接青年的“地气”。

    《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张耀铭指出,现在很多青年研究话题的设置有同质化的问题,我们要打破圈层化,要跨界。学术共同体要在不同学科领域建立我们的基本队伍,然后去进行攻关,大家建立起很好的沟通,这样才可能有更多的创新成果。

    《国际比较文学》主编、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姚申则指出,要积极倡导青年研究建设性的学术批评。学术批评本来应该是一种正常的学术性,在国际学术界能在学术上提出批评的,往往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证明。反观目前青年问题研究领域,还缺乏对学术观点公开客观批评的氛围。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应该能够在引导和营造正常的批评生态环境和批评文化方面有所作为。学术批评乃至学术争论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基本动力之一。一个学术观点的提出,从批评角度多方位进行探究加以验证,有利于学术论点的最终确立。

    姚申还建议拓展青年研究的国际视野, 21世纪的青年发展与全球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青年作为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受到了有关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国际青年问题研究关注还是不足,客观公正地展现各个国家青年发展的成就,共享国际青年发展经验,关注世界青年发展和青年研究的未来前景,都很有必要把握青年研究的全球化转向以及未来的趋势,重视国际青年问题的理论研究。

    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苏颂兴对1985年在庐山召开的一个青年研究讨论会记忆犹新,他回忆说,当时参加讨论的不仅有青年研究的学者,还有各大学术刊物的青年编辑,大家共同探讨刊物的发展方向,实际上也影响了学者们的研究方向,现在看当下,对学术成果的编辑力量也需要加强。

    浙江丽水学院教师张龙,曾经长期在学校从事共青团工作,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青年发展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一名来自基层一线的人员,今年将他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和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小镇青年社会认同“内卷化”与角色重构》在《广东青年研究》发表,引发了很大的反响,体现了学术研究对一线实务工作者重视的回馈,得到与会者的一致称赞。

    《广东青年研究》主编周晓燕从改刊的情况、取得的成绩、顾问编委作用的发挥等方面做了介绍。广东省团校党委书记谭杰在总结中表示,深切感受到与会专家对青年研究学术阵地发展的期望之情、对青年一代成长的关爱之义、对《广东青年研究》发展把脉切入之准,将努力吸取大家的真知灼见,把《广东青年研究》打造成“南方青年研究的新高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12月30日 06 版

寒冬里的一场青年研究学术盛宴
威海团组织:当好校地共青团合作桥梁纽带
青年“税务蓝”火眼金睛识骗局
14年时光坚守一个梦想,只为了这儿能通上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