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中南大学:岳麓山下唱响文化育人新歌

杨舒旖 吴兆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洪克非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12月30日   05 版)

    岳麓山下,上千名学子在中南大学操场上站立成八瓣梅花形状的队形,手执瑶族长鼓,嘴角带笑,目光灼灼地望着前方。

    长鼓随乐声而起,瑶歌忽而凝噎忽而高亢,书写着瑶家儿女的不屈与刚强。

    人群中,一名黑色皮肤的外国留学生随着乐声旋转、翻扑、大蹦、仰腾,正跳得酣畅淋漓。这是来自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的唐纳德。他和上千名中国学生一起,共舞秋风,感受少数民族文化魅力。

    瑶族长鼓舞的现代之路

    打从观看长鼓舞表演的第一天起,唐纳德就深深爱上了这个舞蹈。因为长鼓舞粗犷勇猛、奔放刚强的风格,像极了热情洋溢的非洲风情。这让他想起自己的家乡——赞比亚。

    自幼在传统卡林杜拉音乐熏陶下成长的唐纳德,对于鼓点有着灵动而本能的反应。非洲小鼓、瑶族长鼓,在他心中融汇合一。他很快成为中南大学瑶族长鼓舞传承基地的常驻一员。

    10多年前,年过耄耋的瑶族老鼓王李根普和他的徒弟、如今已是江华瑶族长鼓舞国家级传承人的赵明华,双手紧攥着形似“沙漏”的长鼓,进入教室,登上讲台。

    两位老人略带拘谨地拍起长鼓,身影舞动,优美矫健,诉说着装在“沙漏”之中的时光沙砾。此前,他们未曾想过,有一天能够带着长鼓走进大学校园。

    瑶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图腾信仰,能歌善舞的瑶族人将这种信仰融合进歌舞之中。

    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压力迫使当地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长鼓舞的传承显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而舞谱记录手段落后更增加了其传播的难度。江华瑶族长鼓舞虽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仍然面临传承危机。

    中南大学舞蹈表演专业教授伍彦谚带着学生们走进大瑶山时,被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深深吸引了。

    “瑶族长鼓舞也许可以走进校园,寻找现代化突破口。”他们决定拭去这一艺术瑰宝上的尘埃。

    实地采风50余次,召开40余场研讨座谈会,这支以长鼓舞舞蹈传承为核心的团队不断寻找长鼓舞的现代发展之路。

    历时10年,中南大学长鼓舞研究团队整理出瑶族长鼓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明华表演的72套长鼓舞、传承人赵雄自编的10套长鼓舞、第四代鼓王赵望生所创的赵氏长鼓舞健身操等舞蹈套路,形成了5万余字的调研报告,系统搭建了完整的长鼓舞动作体系及要领,并开始了精雕细琢的创作。

    团队先后创编出《八仙桌上一双人》《瑶·家屋》等10多支瑶族长鼓舞原创舞蹈,每一个作品都经历千锤百炼,先后收获了中国舞蹈荷花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与此同时,中南大学的师生们还在思考长鼓舞的普及之法。2016年,长鼓之声在中南大学的教室中打响。2018年,中南大学瑶族长鼓舞基地被认定为首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长鼓舞公共选修课课堂上,这个古老的传统文化不再深不可测。来自不同民族、不同省份、不同专业的同学,在老师详细讲解和示范下,拿起长鼓翩翩起舞。

    团队还创编了瑶族长鼓舞广播操《舞动鼓韵》,让完全没有舞蹈基础的大学生可以亲身感受长鼓文化。

    中南大学操场上,长鼓鼓声阵阵,同学们倾情舞动着手中的红黑长鼓。“常拧深蹲、粗犷勇猛、奔放刚强”……一个个舞蹈动作随着广播体操的口令声尽力舒展,改编成健身操后的长鼓舞被同学们跳出了新的活力。依托该基地,视觉传达专业师生也开发出瑶族长鼓文创工作坊,设计制作120余套瑶族文化创意设计产品,获得外观设计专利3项,作品著作权7项,连续3年在海峡两岸大学生创业交流研习营、湘港两地大学生创业文化周、全国各民族大中学生暑期同心营等活动中开展长鼓创意制作体验活动,覆盖5000余人。

    “只有让青年走进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才能延续。”中南大学团委书记刘正宗在谈到推广普及这一特色活动时认为,以瑶族长鼓舞为例的传统文化就像一滴水,只有滴入文化的大海才不会干涸。

    校园中跃出的中华图腾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文化育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抓手。多年来,中南大学将文化育人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丰富文化育人内涵,彰显文化育人特色,不断引导广大师生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新生报到第一天,刚刚踏入中南大学校门,即听到阵阵热闹的鼓乐声。跟随人流来到食堂前坪迎新处,人群之中,一条巨龙在空中翻转、飞腾。锣鼓号角齐奏,这条龙借着声势威力大增,矫健地穿梭在旌旗之中。

    巨龙的舞者是来自各个学院的学生。

    这条龙穿梭在每一名中南人大学四年的记忆里——从开学典礼到毕业晚会,从操场到礼堂,大大小小的活动中,都少不了舞龙舞狮的身影……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三国时期以来,舞龙舞狮发展成为中国民间庆祝活动、寓意美好的传统习俗,舞龙舞狮文化则融进了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之中。

    龙狮舞动之中,表演者共同扛起龙狮之身,奋力拼搏,在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同时,彰显炎黄子孙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民族特性。

    然而,如今的节日庆典之上,已难见舞龙舞狮的身影。这一传承了千余年的瑰宝正在淡出大众的视野。

    舞龙舞狮文化如何突破传承困境?

    中南大学从“中国传统体育”课题出发,将舞龙舞狮由民间表演,上升为融娱乐、喜庆、竞技和健身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编撰出我国第一本全面介绍舞龙舞狮运动的专著——《龙狮表演与竞赛》,主持起草的《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填补了国际舞龙舞狮竞技运动的空白……

    2003年12月29日学校成立舞龙舞狮鼓乐协会,在历年共十三届大学生龙狮锦标赛上取得了12金1银的骄人成绩。

    “龙狮协会的成员大多是进入中南大学之后才接触的龙狮文化,这项运动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难。”协会负责人介绍说,学校设置了舞龙舞狮选修课,并于2015年获评国家精品课程。这门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每年课程爆满。

    授课老师们还根据洞庭湖龙舟、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等画面自创了教学套路。

    协会每年在学校举办龙狮文化节,并通过创新服装设计、开发文创产品尝试舞龙舞狮与“国潮风”的结合。穿上舞龙服,举起舞龙棍,这群朝气蓬勃的青年站在巨龙之下挥舞着臂膀,几条龙时而组成汉字、图案,时而通过富有张力的动作在人群之中矫健穿梭。中南校园中的文化图腾吸引更多的同学关注龙狮运动。

    舞龙舞狮队还多次前往东南亚邻国进行文化交流。2015年,还组建了校内第一支国际学生舞龙队。6年间,国际学生舞龙队陆陆续续集结了蒙古、马达加斯加、贝宁、刚果金等数十个国家的近百位国际留学生,连续夺得中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的金牌。

    奏民族之音,扬中华古韵

    周末午后,民族乐团排练厅中,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正手握一支唢呐,皱紧眉头,鼓着腮帮,对着校音器,一句句反复练习《我的祖国》中的经典旋律,为即将到来的音乐会做准备。

    他叫邹运鹏,是中南大学民族乐团唢呐声部的成员之一。在入校不久的一场迎新音乐会上,邹运鹏第一次接触到民乐合奏表演。《印象国乐·大曲》的大气恢宏,《丝绸之路》的梦幻热烈,使他第一次被传统民乐的强大气场所震撼。

    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校艺术团的招新,作为一名艺术“小白”,从零基础开始,一遍一遍地纠正指法和气息,练习推准高音,在苦练中不断追求完美。

    一年后,邹运鹏终于如愿坐到了排练厅中,开始参与民乐团的排练。

    作为校园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一员,中南大学民族乐团在音乐总监张音悦、常任指挥银玉灿的带领下,逐渐成长为一支具有独特风格和品位的民族管弦乐团,给热爱传统民乐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听从自己的心声、追寻自己的热爱,在民族音乐的浸润中不断找寻自我、成就自我,成长为一个更加完备的人。

    2021年12月,在“百年礼赞”民族音乐会上,唢呐声部极其出色地完成了音乐会的演出,让观众欣赏到震撼心灵的国乐旋律。这一群有理想、有信念、有韧性的年轻人,因热爱而汇聚一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黄健陵告诉记者,学校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通过多种方式着力提高师生文化鉴赏能力,力求将文化修养培育化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绵绵细雨,滋养全校师生。

    学校持续推进“文化中南”孕育工程,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依托,积极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引入中央歌剧院、中央民族乐团、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京剧院、国家话剧院等知名艺术团体来校演出50余场;组建高水平艺术团,举办“新年音乐会”“庆祝建党100周年音乐会”等专场演出200余场,覆盖师生超4万人次。同时,大力发展体育赛事,举办龙狮、龙舟、综合运动会、马拉松等传统赛事,全年群体、赛事活动参与人数达3.6万余人次;支持各学院开展具有学术内涵的文化活动,形成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文化品牌,每年资助100万元用于社团文化活动的开展。截至目前,有100多个大学生文艺作品获得了省级以上奖励。

杨舒旖 吴兆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洪克非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12月30日 05 版

为了山村那轮暖阳
中南大学:岳麓山下唱响文化育人新歌
《红岩》出版60周年,牢记青年使命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国网邹平供电团组织:讲党史故事,拾红色记忆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