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40余个平台进行同步直播,线上观看人数累计超1300万,#中国制造日#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3.3亿,#中国制造向人民报告#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1亿人次,并冲上热搜。
这是2021年12月26日,“第六届中国制造日”持续12个小时不间断直播后,在活动当天呈现的数据。
活动由团中央宣传部、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主办,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中国青年报社、中华儿女报刊社、中央企业媒体联盟、国资报告协办,酷玩实验室承办,网络传播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2021年,是中国制造日举办的第六年,恰逢党的百年华诞,本届活动以“雄心百年”为主题,在党领导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节点背景下,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展现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中国制造发展历程,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热情、焕发奋斗精神,为中国制造点赞加油,立志投身中国制造。
由于疫情防控要求,活动现场严格控制人数,除了相关嘉宾和必要工作人员,没有任何观众,比起各大平台的留言、点赞和弹幕,反而显得冷清。
但是这并不影响近50位行业专家、资深学者、大国工匠、企业负责人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中国制造的思想盛宴。与上届活动相比,本届活动有更多来自基层的制造业工作者加入。
活动分为主旨演讲和圆桌论坛两大板块,在主旨演讲部分,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国际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黄奇帆,中科院院士、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胡伟武,“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中科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匡廷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袁岚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沈逸等嘉宾,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从中国制造发展历程、尖端科技制造背景、全球制造业与国际关系等方面展开分享。
大咖云集,自然会有思想的碰撞。
进入新发展阶段,制造业如何高质量发展?黄奇帆认为,至少要把握好“四个化”:即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
他表示,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产业链上各类企业不分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优势进行水平分工是十分合理的。但一旦遇上人类社会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社会动荡、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危机,牵一发而动全身,原有的紧绷的全球水平分工产业链平衡就会被打破,从而给全球制造业带来灾难性的倒退。
如何既能实现产业链全球化水平分工,又能避免各种不可控因素带来的产业链断裂风险?黄奇帆认为,最合理的方法就是让这种产业分工能够在某些地域聚集成垂直整合的产业链集群。
制造业智能化,核心是发展产业互联网。但是,产业互联网的应用普及涉及大量核心技术、核心硬件装备、高端软件产品的突破。在这方面我国仍然存在不少短板。
黄奇帆表示,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中国制造业要化挑战为机遇,力求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一方面,要加快形成世界级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引领绿色经济革命。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工业部门脱碳减碳,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
如何科学育种?让更多人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在主旨演讲环节,李家洋以《种子的力量》为题,讲述了种子制造的故事。
从2001年以来,我们国家做CPU的队伍已经“死”掉四五支了,但龙芯坚持20年,能够活过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建设一支有灵魂的团队。胡伟武带来的演讲《为人民造芯》,分享了中国“芯”的成长与发展故事。
“我们2001年成立龙芯课题组时,当时国家对于要不要做CPU没有共识,没有国家经费支持,是当时的李国杰院士,也是我们的所长,给了我100万元。”胡伟武说,团队最初从十来个人,一个50平方米的实验室开始做起来,20年来,经历九死一生,做CPU这个事情需要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受得了委屈。
雄心百年,靠的是一步步脚踏实地的拼搏和奋进,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一个个解决卡脖子技术。
2000年以前,国内使用的中小吨位的挖掘机95%以上都是外资品牌,几乎看不到国产品牌的身影,200吨以上超大吨的挖掘机更是完全被外资品牌所垄断。
为了打破垄断的状况,徐工集团从2011年开始进行超大吨位挖掘机的开发,从200吨、300吨、560吨、到700吨。
700吨系列挖掘机项目从2013年正式启动,经历了5年的时间。
从200吨到700吨系列挖掘机,做同样产品的开发,国外用了二三十年,而中国只用了7到8年。
“这绝不仅仅是中国最大吨位这么简单。”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神州第一挖”700吨矿用挖掘机总工程师杨裕丰介绍,它需要突破很多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产品的开发,我们拥有自主专利超过50多项,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集中应用突破。”
从无到有,从空白到站在国际领先地位,这样的故事不止是在徐工集团,而是中国制造的方方面面,上达九天,下至五洋,中国制造或许曾经走得慢,但从未止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