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位于北京延庆赛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将承担滑降、超级大回转、雪车、雪橇等比赛项目。这里露天、半露天的比赛环境对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山滑雪中心的竞速赛道,从山顶到山脚的垂直落差有900米,运动员滑行速度能达到100公里/小时,在某些起跳点高差能有50米左右。”因为速度快、观赏性强,这里被称为“冬奥会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但在延庆气象台副台长、冬奥会气象保障人员闫宏亮看来,一点横向风就可能会对运动员的成绩,甚至安全造成影响。
其实早在2014年,冬奥会气象综合监测系统的建设就已经开始。当时,闫宏亮和同事们在没水、没电、没路、无法通信的条件下到延庆海陀山“拓荒建站”。
2017年,北京市气象局成立冬奥会北京气象中心,下设一办十组,闫宏亮所在的延庆气象服务组作为其中一组,面向竞赛团队、场馆群指挥中心、城市运行指挥中心等多个需求方,承担了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的预报服务、设备维护抢修,同时也承担赛区及外围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城市运行保障等工作。
“赛道的垂直变化大,每个点位的特点都不同,而且高山上各种要素变化剧烈,如何把握风的演变规律是我们气象观测的一个难点。”闫宏亮提到。
为了积累预报经验,延庆气象服务组的队员经常要上山体验天气。这个由49人组成的团队中,年轻人占了绝大部分。遇到下雪、刮大风等转折性天气时,他们更要追风逐雪,顶着恶劣天气去山上走一圈,看看每个高度、站点风的变化情况,把预报情况和实际情况进行反复对比。就这样,他们一坚持就是5年。
为了更精准地提供气象服务,科技力量也被融入冬奥会气象预报之中,比如多维度冬奥会预报业务平台、冬奥会现场气象服务平台、冬奥会气象综合可视化系统等。其中可视化系统,通过自动站、云能天、垂直观测等不同分类,把赛区的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实时气象数据集中、直观呈现出来。
经过不断积累在复杂地形下的预报经验,在测试赛期间,延庆气象服务组提供赛时服务、场馆指挥、城市运行、森林防火、大气环境、交通运输、扫雪铲冰等10类气象专报898期,日常决策信息509期。探测运维人员累计完成巡检维护74次、维修抢修56站次,观测雪温51次。
北京冬奥会期间,延庆气象服务组将有11人参与到核心赛区的气象保障中,其中有7人在后方负责根据监测数据制作赛区的气象服务专报,保证每小时更新;另外4人在赛区内负责对后方传来的气象服务专报进行详细解释,与前方的裁判、教练员及赛事组织方针对未来天气变化趋势进行及时沟通。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