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农家院一年净利润有20万元吧。”日前,河南省新密市尖山村松林农家院老板丁松林笑眯眯地感慨道,“我们伏羲山的群众都沾光,跟着享李松辰的福啦!”
丁松林所说的李松辰,是新密市西大街办事处祥和街社区党支部书记,也是革命老区伏羲山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河南新密伏羲山革命老区,曾是河南省重点贫困地区。44岁的丁松林家里有四口人,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丁松林看到伏羲山开始搞旅游开发,就在自家院里开起了特色农家院,在2017年前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现在,丁松林家里的二层小楼面积达500多平方米,楼下经营餐饮,楼上用于游客住宿。
像丁松林家这样的特色农家院,如今在伏羲山地区有300多家,带动3000多人就业,一年创收近3亿元。
整个伏羲山老区脱贫致富的开端,源于一次党课的启迪。2011年的一次党课日,李松辰带领班子成员一起来到伏羲山上,参观皮定均将军工作旧址、接受红色教育时,看到了革命老区的贫困景象。
“荒山荒坡沉睡了数万年,价值没有被发掘出来。我要把荒山盘活变废为宝,让老区人有活儿干,群众有钱赚、富起来。”痛心之余,李松辰作为一名老党员,想发挥点作用。他决定开发伏羲山旅游资源,带领攻坚团队在伏羲山上安营扎寨,誓叫“荒山”换“青颜”。
自2011年底起,攻坚团队开始谋划筹建景区。靠着以前经商所得自有资金,再加上借贷的钱,李松辰凑集了启动资金,在伏羲山上一干就是10年。
如今,伏羲山已开辟出总面积36平方公里的旅游景区,用近20亿元精雕细琢,先后推出六大精品景区,带动了伏羲山旅游、民宿、酒店、博物馆、民间艺术等行业,在整个老区实现了真正的全域性旅游大开发。
当地群众还大力发展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高山杂粮、小米、金银花等农作物种植,以及散养柴鸡和土猪等养殖项目。各类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专营店、高端民宿,以及借助互联网实现的新兴业态也开始落户老区。
据新密市乡村振兴局负责人介绍,当地财政收入由2013年的256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3290万元;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1187元,增加到2020年的17904元。
伏羲山原来荒山荒坡多,可利用耕地少。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李松辰与村干部挨家挨户说情况、讲好处,与2000户村民签订流转协议,共流转荒山荒坡5万亩,流转耕地1500余亩,每亩荒山荒坡流转费用200元,每亩耕地流转费用1000元,为群众增收近3000万元。
不少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在景区从事基建、客房、餐饮、检票、保洁等工作,当上了“旅游工人”,本地劳动力占到景区员工总人数的85%以上。2021年,每个劳动力年收入5万-8万元,部分技术工匠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在景区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伏羲山景区优先安排当地劳动力参与景区建设,优先安排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景区经营管理工作,优先安排当地居民参与农副产品销售经营活动,使他们在家乡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随着伏羲山旅游景区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不少原来外出务工的山区青年也开始返乡。31岁的钟沟村人马雷闪就是其中一员。他2012年从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毕业后,就开始在厦门做旅游管理相关工作。后来,他看到伏羲山景区的相关信息,决定返乡就业。他于2017年年初回到伏羲山景区,现在负责滑雪场等体验性项目的景区建设工作。根据当地派出所的统计,伏羲山风景区管委会辖区原来有9000多人,现在人口超过了1.2万人。
随着年轻人大量涌进城市,伏羲山不少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种现象让李松辰很痛心。他说:“伏羲山不跟大城市比,咱就是要留住这份乡愁,让年轻人有机会好好品味这份乡愁。品味了乡愁,才不会忘本。”
为了留住乡愁、再现乡愁,伏羲山旅游区在红石林景区的最核心地带,打造了古色古香的“百姓大戏台”和“百姓街”,全部对外免费开放。
58岁的尖山村三尖岭组村民丁秀荣是返乡创业的一员,她在百姓街开了一家汉中米皮店。“旅游旺季时我一个月最多能赚1.5万-1.6万元,淡季时也有4000-5000元,现在比以前日子好太多了!”丁秀荣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
伏羲山旅游景区副总经理马战营介绍,伏羲山景区专门在百姓街推出的小吃一条街、民俗工艺品专卖店等新业态,直接带动就业500多人,有力推动了山区群众增收。
在做大做强全域旅游的同时,李松辰不断思考和丰富旅游业态,让“美丽经济”撬动致富门路。如今,山上建造的滑雪场即将竣工,在兰草湾景区将建成一座长达200多米的“连心桥”,整个旅游区还将建成一套小火车运行系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