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翻开正在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运动员的履历,会发现他们中的一些人并不是一直练习冬季项目,甚至有人之前都不是专业运动员;运动员们不只来自传统冰雪大省,而是从五湖四海汇聚成的大家庭。
冰雪运动员的背景多维、来源多维,造就了我国在冰雪运动领域的历史性突破。
2015年,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时,北京冬奥会要举办的109个小项中,约有1/3,我国几乎没有开展过。
几年备战,就是一个解放思想,扩大人才选拔,补齐冰雪运动短板的过程。截至2021年10月,我国已实现北京冬奥会109个项目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建队、全项目训练,并在多个过去的空白领域创造佳绩。
一张白纸写满转折。我国体育人改革性地开展跨界跨项选材,为传统项目运动员打开职业新世界的大门,让他们拥有了更广阔的视域和机遇,更为此前无缘接触奥运会的青年体育爱好者开启了更大的舞台。
一批年轻的体育人“跨”步入场,使得冰雪运动惠及更广泛群体。
——————————
洞察体育国情,科学决策全项目参赛
“2022年冬季奥运会举办城市,北京!”2015年7月31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发出的一声宣告,标志着北京成为全球首个举办夏、冬两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
我国向世界宣示:2022年冬奥会在中国举办,将有利于推动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带动中国13多亿人关心、热爱、参与冰雪运动。让中国人民再次有机会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和奥林匹克精神传播作出贡献。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国家体育总局曾在2018年承诺:力争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实现“全项目参赛”,为世界展示中国体育健儿的风采。
当时的现实是,冬奥会的历史已近百年,我国冰雪项目面临底子薄、基础弱、人才储备少的国情。
自1980年首次参加冬奥会至今,我国获得金牌总数最多的是2006年都灵冬奥会(2金4银5铜)和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5金2银4铜),分别位居奖牌榜第十四名和第七名。
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国代表团派出82名运动员参加5大项、12分项、55小项的比赛,参赛人数和参赛项目为历届最多,但项目参赛率仍然仅为54%,近1/2的小项未获参赛资格。
我国实现全项目参赛还有一系列难题:缺乏冰雪人才的积累、培养手段和保障方法,训练设施建设不完备,科学技术较国际领先水平差距较大……
参与提出这一目标的专家回忆说,尽管有诸多看得见的短板,但全项目参赛并非天方夜谭,而是依据我国的体育基础所作出的科学决策。
从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到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参赛的小项数量分别为38、48、49、49、53,呈持续上升趋势,雪车、钢架雪车、女子跳台滑雪等项目,我国选手都在平昌第一次打进冬奥会,发展劲头十足。
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科技实力的日渐增强也为冬奥会全项目参赛提供了基础。
寻找世界经验和规律,解放思想跨界跨项选材
面对只有短短几年的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备战周期,体育人必须在巩固发扬优良体育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尤其是解放思想、放眼世界,寻找选才、用才、留才的备战奥运新道路。
通过国内外顶级体育专家的多次研究论证,以“跨”为特质的选才思路逐渐清晰。
在国内外体育竞技发展中,跨界跨项是一种科学的常态,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
加拿大运动员克拉拉·休斯在亚特兰大奥运会拿下两枚自行车铜牌后,34岁又在都灵冬奥会夺得速度滑冰5000米冠军和团体追逐赛银牌;劳琳·威廉姆斯本是一名战功彪炳的美国田径运动员,2014年索契冬奥会,她摘得女子双人有舵雪橇项目的银牌……
在研究者看来,有的冬、夏季项目,是有共通之处的,掌握了其中的关联,就能让运动员在不同项目转换中游刃有余。如果这条路走通了,就可以从一些成熟的夏季项目中为冬季项目选拔人才。
著名F1车手、德国一级方程式赛车车手迈克尔·舒马赫,是多项运动的爱好者。对赛车以外的项目,他不仅热爱,更是一种多维度的训练。他通过极限滑雪和足球锻炼反应能力,用自行车训练自己的力量、耐力和协调性。
还有,德国乒乓球名将蒂姆·波尔青少年时期曾是足球运动员;NBA洛杉矶湖人队的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勒布朗·詹姆斯曾有橄榄球的运动经历,大大助益了他篮球生涯开启后的同场对抗能力……
这些研究表明,跨项的训练可以从多维度给予运动员体能、技巧、专注力等方面的支撑。
找到科学训练规律,全项目参赛的信心由此而来——在发扬传统优势项目积淀的同时,挖掘项目共性,把运动员跨项之前养成的运动素质有选择性地迁移到冬季项目。
此外,以夏奥会备战带动冬奥会备战的火种,最大程度减少夏、冬奥运项目备战之间的冲突,为备战冬夏双奥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真正大幅度缩短备战周期奠定基础。
摸着石头过河,聚天下英才
在近年来的奥运会备战过程中,跨界跨项人才储备和备战训练的创新思想在体育领域逐步成型。
跨界跨项是个系统工程,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那么,选才第一步该怎么走?
体育决策者首先着眼于我国自身的“人才库”,在技巧性项目上,我国有充分的人才储备,如果他们直接跨项到需要空中技巧的冬季项目中来,将大大缩短训练周期。
备战奥运会由此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跨界跨项体制,打破了运动员、教练员乃至管理人员一辈子只能干一个项目的固化思想。
正是得益于这一制度,原本“恐高”的宋祺武,从田径跨项接触跳台滑雪,20岁的他即将代表中国跳台滑雪队驰骋北京冬奥会赛场。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跨界跨项工作面向全社会开放选才,跨出体育界,在广泛的人民群众中开展,将文体、教育、海内外华人凝聚在一起。
2018年春天,当工作人员首次来到河南武校选才时,孩子们的眼睛里充满期待。这是一条此前难以通达的出路。来自武术、杂技学校的孩子,因跨界跨项,获得了参与世界上最具影响力体育盛会的可能。
在此之前,我国冬季奥运项目的选才主要局限在北方省份,这种状况被称为“冰雪运动不出山海关”。
如果能在更广泛的地方推广,将能带动起两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事实上,奥林匹克运动就是要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我国也期待通过举办一届冬奥会,起到点燃冰雪运动火炬的作用。
打通长江黄河的地理分界,体育系统面向全国发出“招贤令”,各省(区、市)积极响应,其中不乏常年与冰雪“无缘”的南方省份,也有竞技体育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在2020-2021赛季全国越野滑雪锦标赛、冠军赛中,共有来自越野滑雪国家集训队及相关省(区、市)的近500名运动员、裁判员参加,在地域上形成覆盖全国的态势,而过去这一项目的参赛人数总共不到23人。
在这场比赛中夺得银牌的哈萨克族小伙吐尔松江·布尔力克,曾是一名业余自行车选手,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跨界跨项选拔进入国家队,开启冰雪运动生涯。这次选拔,也成为非传统冰雪地区宁夏向国家队输送运动员最多的一次。
跨界跨项选材还制定全球化方案,吸纳了一批冰雪二代、华裔运动员,涉及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冰球、田径等运动项目,让有着爱国情怀的体育健儿有了为祖国增光添彩的机会,更让体育包容、和平的精神传播到全世界。
多维护航人才成长,助力我国冰雪腾飞
早在2019年,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就曾透露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路,朝着全项目参赛的目标,按照“2018扩面、2019固点、2020精兵、2021冲刺”四个阶段实施。
2014年备战平昌冬奥会时,各项目队人数之和不过千人。到了2018年,我国冰雪各项目均能全面发展,两万人里再选出4000多人,继续下一阶段的训练。
这4000多人有着不同的“底色”,训练也因材施教。例如,来自赛艇、中长跑的运动员,肌肉群、肌肉记忆和训练习惯都不同,即便都跨到越野滑雪,也需配备不同的教练和保障团队,针对性地设计训练方法,保障出材率。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学”贯穿训练始终。
2017年以来,有300多名外聘专家服务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的备战,涵盖体能、康复、营养、心理等诸多环节,不断提升训练的科学化水平,补上了大数据分析、动作捕捉、运动生物力学等领域的空缺。很多运动员第一次参与到自己的生化指标数据分析中。
跨界跨项的思路也体现在这些外聘专家身上。东京奥运会结束后,所有外聘专家都从夏季项目“跨”到冬季项目。比如,体操队外教去指导同样需要技巧性的单板滑雪,赛艇、皮划艇外教可以指导同样需要耐力性的越野滑雪和北欧两项。
经验与科学受到了最高的尊重。曾担任北京市一所体校校长的张蓓,被选聘为越野滑雪国家队领队。如今,这支队伍已获得冬奥会上越野滑雪的12个小项的全项目参赛资格。
随着二七厂国家冰雪项目训练基地、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相继落成,我国有了自己的冰雪训练大本营,先进的风洞测试等“黑科技”助力运动员博得佳绩。
通过补齐各类短板,我国已实现北京冬奥会的109个小项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建队、全项目训练,取得历史性突破。
近期,冬奥会前捷报频传,一些新兵横空出世,成为挑梁大将。完成世界上第一个“内转转体1980度”超高难度动作的苏翊鸣,仅17岁,成为中国首位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的世界杯冠军得主,而他小时候曾是一名童星;同是跨界跨项而来的彭清玥,尽管因年龄小还在使用青少年雪板,却已拿到北京冬奥会跳台滑雪的参赛“入场券”。
可以看到,雪上项目正迎头赶上,我国长期“冰强雪弱”的格局有望在冬奥会上突破。中国冰雪已经开始腾飞。
在体育项目的白纸上,一个“跨”字写出一道道成功转折,也将科学、创新、包容的精神带进其他队伍当中,这一思想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形成中国特色,成为推动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这条名为“跨”的道路,让世界之前沿走进中国,也让中国影响着世界。中国体育人愈发深入地参与国际体育组织机构的工作,以及国际体育规则的制定中,国家体育公信力不断提升。当奥林匹克的火炬再次来到中国,中国将与世界伙伴携手实现跨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