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天,对于拥有120多年历史的老“二七厂”来说,既是告别,更是新生。
这一年,二七厂正式宣告停产。与此同时,占地600多亩、构成老厂区转型核心板块的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开工建设。
如今,国际领先水平的二七厂冰雪项目训练基地(以下简称“二七基地”)总建筑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拥有综合风洞馆、滑雪风洞馆、六自由度训练馆、速滑馆、体能馆、游泳馆、运动员公寓等多个场馆。功能最全、科技含量最高,成了二七基地的“新名片”。
在这里,随处可见的新器材、新设备使二七基地成了体育科技的“博物馆”。在六自由度训练馆里,用于训练飞行员的防晕眩训练器被引入体育领域,帮助运动员提升平衡能力。六自由度钢架雪车训练系统、越野滑雪训练系统等可以通过高精度编码器实时搜集运动员训练数据,有针对性地提升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赛场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二七基地有国内首座体育综合训练风洞。冬奥会的大部分项目运动方式与速度相关。通过风洞实验室空气动力学测试,以减少空气阻力为目标,可以对运动员保持何种姿态,以及运动员的服装面料、头盔、雪车等运动器材如何设计进行优化组合,获取最佳运动表现。
风洞实验室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摆脱了过去训练受天气影响的局限。在这里,训练频次、数据精度都能大大提高。二七基地共有两个风洞实验室,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为超过2000名运动员提供过技术支持。
“没有测试评估,就没有科学训练。”在运动表现评估中心的墙上挂着这样一句话。全国第一个运动表现中心就坐落在二七基地,并设了专门的技术总监。围绕运动员运动表现的能量代谢、身体成分、肌肉力量、营养恢复、运动心理等模块,都有专门的技术研发与服务人员,与运动员、教练员配合,共同帮助运动员提升运动表现。
“再生恢复”在国内首次提出也是在二七基地。国内外比较流行的是通过冷疗仓、冰池和按摩进行被动恢复。二七基地里,运动员所使用的是国内第一套专门针对运动后主动恢复的智能互动式训练恢复系统。
负责这套系统研发和服务的贾树立说,以往都是关注有了损伤怎么康复,但是现在要把再生恢复工作做好,用数字化评估取代以往“累不累”“缓解没缓解”的运动员主观评价,运动员可以持续增强体能训练量,也可以避免长年累月堆积有害物质,造成不可逆的运动伤害。
过去,围绕运动员的各个环节更偏向“各自为战”。二七基地则第一次出现了科技创新保障团队。他们由心理专家、营养专家、体能师等一批专业人才组成复合型团队,为运动员提供“一站式”服务。
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补短板、强弱项,二七基地敞开怀抱,拥抱最尖端科技,也将大门向国内外顶尖人才、顶尖企业、科研院所打开。在此过程中,很多国内的民营企业、高校都参与其中,并研发出了更低成本、更高效能的体育器材和训练方法。
超大综合训练跑台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跑台是冰上项目、雪上项目、轮滑、跑步、自行车等众多项目开展体能、技术训练的专业设备。多功能跑台可以增加运动员回转、大回转比赛速率,加快训练节奏,加速重心转移,让运动员能更灵活运用脚踝和膝关节,提高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和爆发力。
跑台尺寸越大,能够开展训练的项目越多,但技术难度也更大。进口的设备价格又十分昂贵。因此,二七基地找到国内一家深耕该领域多年的民营企业,专门研发适合此次冬奥备战的超大综合训练跑台,尺寸、坡度、速度等性能都高于进口设备。
便携式超低温冷疗系统也有着相似的故事。国外同类设备体积较大,价格昂贵。但是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国内企业研发了这款低成本、便携式的冷疗系统,可以在训练基地甚至比赛赛场使用,便于运动员在剧烈运动后第一时间接受恢复手段的帮助。
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冬奥筹备工作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
100多年前的老二七厂曾经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液力传动车。而今天的二七基地,从保障团队的人才构成,到器材装备的自主创新,再到整体设计的系统完整,创下了许多“国际领先”“国内首个”。从老工业遗址到冬奥训练基地,中国人对于科技自立自强的求索跨越百年,在新征程上迎来了新起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