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湘西,很多人的脑中会浮现出沈从文笔下温柔、静谧、远离世俗的边城。但另一面,湘西山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5%,交通相对闭塞。2019年暑假的一番调研,让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周康林发现,其实孩子们很想读书、喜欢看故事,乡村小学也换上了新课桌和图书室。但是,“接触书籍老旧、阅读课程少、读书没人陪”仍是乡村地区孩子们阅读面临的问题。
“超过74%乡村儿童一年阅读课外读物低于10本,一本课外读物都没有的占到了20%。”这些数据让周康林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于是,考入清华大学后不久,他和几位同学筹划成立“清华大学薪火实践书海童游支队”,招募志愿者为乡村地区的小学生改善阅读环境,做起了孩子们的“云端伴读人”。
小时候,身为语文教师的母亲经常带他去借书,《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球地球》《窗边的小豆豆》都是他的最爱。“阅读让我知道,世界上并不是只有我和周围的环境,在远方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酷爱阅读的他,希望阅读的力量也能帮助更多的乡村地区的孩子。
摆在他们眼前的头号难题就是“书少”。“孩子们接触到的书籍比较老旧,一些书籍的内容也不合孩子们的胃口。”于是,志愿者们参照教育部为中小学生推荐的书目,联系爱心团体和企业,引进了1200余本新书,惠及三所学校的上万名孩子。志愿者们还通过录制阅读分享视频,陪着孩子们一起阅读。这些视频会直接交付给乡村小学,由老师在课件或者阅读课上播放。
想要真正成为孩子们在阅读上的伙伴,就必须走进孩子的内心。项目团队中有来自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的志愿者,为了保障授课视频的输出质量,周康林邀请来学心理学的博士生学姐给志愿者们培训。
“给小朋友们讲书,并不需要强调这本书多么有名,某个段落有什么作用,更重要的是找到书籍和孩子们的相关性,利用炊烟、落日这些在他们世界中的常见场景引入,从而激发阅读欲望,鼓励他们自主完成阅读。”在清华读博士的苗心曾受邀给“书海童游”团队的志愿者们做心理学分享,后来,她自己也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
每逢寒暑假,志愿者们和孩子们虽然相隔甚远,但也会因为书籍成为最亲密的云端伙伴。志愿者们尝试着用直播、一对一沟通、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和孩子们分享书籍里的故事和人生。“在我们身边也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值得我们去观察,就像法布尔探索真理那样。”“张哥哥讲的《上下五千年》我最喜欢听,我太喜欢听故事了!每天晚上我都要爷爷给我讲个故事才会睡着。”孩子们的这些反馈,让“云端伴读人”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去年暑假,同在清华大学的张栩月和何田加入到“云端伴读人”的队伍。张栩月的父亲从小在湘西地区长大,一直关心乡村地区的教育发展。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她对乡村地区的教育也有了很浓厚的兴趣。给乡村孩子上课后,阅读分享前出一道思考题是她的特色,“希望这样设计能激发孩子们的思考,真正走入书中呈现的世界。”
而何田刚入学时,就关注到了“书海童游”团队招募志愿者,她半分也没有犹豫,就报了名。她给孩子们分享过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这本书虽然没什么惊天动地的情节,但是在阅读中能感受到‘成长好像在很不经意的瞬间发生了’。”何田希望这本书能够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成长,接受自己慢慢长大,去承担更多的责任。
清华大学的志愿者们,给年幼的孩子带来的不仅是书中的故事,还有对外界环境的想象与向往。“老师,我想看看清华是什么样子的!”在一对一的阅读授课的过程中,一位小学生向志愿者黄龙群提出了这样的请求。开学返校后,黄龙群拿上手机,打开摄像头,向这位同学展示了清华的建筑,一起云游了食堂、体育场和图书馆,满足了这位同学对于清华的好奇。
“我们的工作是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补充再重要也仅仅是补充。”该项目团队的负责人邵瑞朋认为,阅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让阅读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学校起到的作用最为重要。在“书海童游”团队的建议下,合作小学都会定期举办辩论赛或者读书讨论会,孩子们争相表达在《西游记》中最喜欢的角色,讨论《窗边的小豆豆》中的主角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话题是什么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孩子们在阅读后的思考。”周康林说。
如今,“书海童游”团队已经从最初的6个人,发展到了现在的300多人,他们的目光也从湘西投向了全国各地的乡村小学。在这群志愿者的努力下,团队促成了9所爱心书屋的建立,它们分布在湖南、江西、四川等各地。团队为孩子们募集的2万余册图书,“入住”这些图书馆,等待着一双双清澈天真的眼睛。
实习生 王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