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3岁的大学生王皓程离新冠病毒最近的一次。
两年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他在武汉大学读本科。“封城”前,他离开武汉返乡被隔离。眼下,他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因天津津南区突发疫情被滞留校园中。而此时,他的家乡河南安阳也正在经历一场与新冠病毒的遭遇战。
1月8日一早,这名校园新闻中心的学生记者背着相机,从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到津南校区拍照,没想到,津南区当天突发两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校园突然关上大门。当意识到疫情可能导致自己较长时间无法离校后,他决定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大学校园里战“疫”的日与夜。
据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公布的最新摸底统计,全市大多数高校已于元旦前放假,大部分学生已离校返乡,但目前还有22所高校的56426名学生留在校园。
如果拍摄计划没被疫情打乱,王皓程准备把镜头对准校园中一些可爱的小动物,“想用不一样的视角拍摄南开校园”。可疫情暴发后,他选择把镜头对准校园中“最可爱的人”——志愿者。他希望自己的镜头能让外界看到天津校园中真实的秩序感,以及南开师生面对疫情的从容,“没有人被疫情带来的变故击垮。”
他们中,有师长、医护人员,还有同学。镜头里,王皓程发现,志愿者这个身份让每个从前熟悉的人都变得不一样。
转变最快的,是他身边的老师们。那些平日里扎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写论文的师长、学者,一下子变成给学生测温的“医护人员”、为大家站岗的“保安”。
8日,津南区多所高校启动全员核酸筛查。王皓程记得,和同学们一起排队等候核酸检测时,心情还比较放松,当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次疫情会来得如此迅速。
听说学校实行封闭管理的一瞬间,王皓程的内心开始焦虑,他担心自己的实验进度会受影响。然而,当得知滞留的师生可以直接搬入专家公寓时,他又感到一丝庆幸与温暖,“感谢学校妥善安置了我们这些滞留的同学”。“晚上,浏览着津南区和自己家乡安阳疫情的最新情况,我在忐忑中开启了在津南校区的滞留生活。”王皓程在日记中写道。
9日,王皓程看到,学校食堂里,大家井然有序地排着队;走在路上,保安依然坚守在寒风中,“这里的一切都在正常运转着,我内心的紧张和焦虑也一步步得到缓解”。
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也向全市滞留校园的师生承诺,保障物资充足供应,让学生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吃得满意。
10日,腊八节,王皓程收到微信推送:学校已为他们准备好腊八粥。王皓程的镜头里记录了文科食堂排起的长队,还有大家端着腊八粥的笑脸。在他看来,这是大家在疫情的艰难时期,依然保持着生活的仪式感。
第二次核酸筛查从11日凌晨开始。王皓程和同学们注意到,学校安排了不同学院和部门的人员分批检测,大大减少了等待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事实上,在全市各个区检测点的市民都有同样的感受。
寒冬夜幕中,身穿白色防护服、戴着防护面罩的医护人员,让王皓程感到安心,“他们的白衣反射着操场的灯光,在黑夜中闪闪发光。”王皓程举起相机,拍下黑夜中的医务工作者。
第三次核酸筛查遭遇了零下6摄氏度的低温和5级以上的西北风,王皓程拍下了现场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冻得搓手的照片,还有志愿者拿到师生送来暖宝宝时的场面。王皓程意识到,那些穿着“白衣铠甲”的战士其实都是普通人,正是这些普通人挺身而出,保护了更多人。他相信,“纵然寒风凛冽,我们的心仍然紧紧地在一起”。
一张张照片记录了王皓程和几万留津学子真实的心路历程:焦虑、担忧、感动、笃定……
那些让人充满信心和勇气的瞬间、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志愿者、那些给予大家关爱与帮助的老师和同学,在王皓程看来,就是闪烁在寒冷冬夜中的星星。这个年轻人决定记录这些光,他相信,汇聚点滴“微光”,终将迎来曙光。
本报天津1月13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