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曾经,一说到“灵活就业”就被认为是找不到工作而“打零工”,后来,说到“灵活就业”人们又会想到“快递小哥”或者“网络主播”……
就在人们还在为到底什么样的就业能冠以“灵活”时,很多大学生已经在默默地做起了准备,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他们的“灵活就业”加入了更多的智力因素与科技因素。
这是否意味着灵活就业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趋势?当智能化经济与灵活就业相结合后这种新的趋势又呈现出哪样的新特点?
本报特别推出一整版报道,对大学生的灵活就业进行了全景式呈现,希望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
这几年,我国灵活就业人数明显增加。《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企业采用灵活用工比例约55.7%,比2019年增加约11个百分点,近30%的企业打算稳定或扩大灵活用工规模。
作为思维更加活跃、创新能力更强的群体,大学生成为了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中的一支生力军。与一般的灵活就业不同,大学生的灵活就业是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背景下、新业态下的自主就业和创业。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数据统计,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占比16.9%,2021届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占比16.25%。这些选择灵活就业的大学生是如何走上这条新形态的就业之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哪些困难和收获呢?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日采访了多名灵活就业的大学生、高校老师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试图对这种大学生就业的新形态进行全景式的呈现。
灵活就业是新的就业趋势和就业渠道
曾经,一说到“灵活就业”就被认为是找不到工作而“打零工”,而随着数字化经济、新业态的发展,灵活就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被改写。
“灵活就业是新的就业趋势和就业渠道,相对于那些长期稳定的就业,灵活就业的人可以随时做、也可以随时走,对于企业来说用谁、如何用、用多久也都比较灵活。”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教授、全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培训特聘专家李亚员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选择灵活就业的学生其实在上大学期间就已经有了“单干”的打算,甚至不少人大学期间就已经开始干“私活”了。
虞海从大连艺术学院动画专业毕业一年多了。在1997年出生的虞海看来,就业不一定要找“稳定”的工作,“现在各种机会很多”。
为了赚一些零花钱,虞海从大二开始便在别人开的网店做兼职动画设计,“活儿很好找”,虞海说,自己会用Maya软件(一款三维建模和动画软件),便去某宝上搜索 “Maya模型代做”,搜到之后就去对接客户具体的需求。就这样,到大三时,虞海已经自己开了网店。毕业后,他没有去“找工作”,而是在学校的产业园注册了公司,开始创业。目前,这家公司的老板和员工都是虞海自己。
与虞海同年出生的艾海音有着类似的想法。毕业于北京城市学院的艾海音学的是珠宝鉴定与经营。因为自己的家人就在从事着与珠宝相关的行业,从进入大学校门那天起,艾海音就做好了将来单干的打算。
“学我们这个专业的最后真正能留在本行业的人并不多,”艾海音说,如果留在大企业中,最初的一些年很难接触到真正的专业,但是如果自己创业,前期需要的资金又比较多,比如囤石头、出鉴定书等都需要先期投入资金,“我们班40多个人,留在行业里的是少数。”
为了能顺利进入行业,艾海音跟合作伙伴一起做了很多调研,仅被称为“珠宝之都”的深圳水贝,他们就去过多次。
毕业之后,艾海音小小的“微店”便开张了。
在艾海音看来,自己的很多同学选择做UP主、博主,都是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而她之所以选择灵活就业,是因为知道这种工作形式,让她的个人能力有极大的提升速度。“职业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要看自己的能力。”艾海音说。
大连艺术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任思斌介绍,相比于其他类院校,艺术类院校灵活就业比例一直偏高。他以大连艺术学院为例,该校灵活就业的学生大概能占当年整体毕业生的四分之一左右。在灵活就业的学生中,一部分会进入剧组、演出团体等;还有一部分可能会开设自己的工作室,比如进行雕塑等方面的艺术创作;也有人像虞海一样选择注册公司,自己创业。
除了个人的准备,专家指出,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也给有着更多知识储备的大学生的灵活就业提供了可能。
“很多人说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减少,但其实人力资源的红利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全国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新就业形态与创业专家组副组长、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会长孙焱说。在她看来,新的就业形态有着数字化、即时化、智能化这三“化”的特点,其带来的是海量的资源,因此能高效地对不同类型的海量资源进行匹配的能力则显得尤为突出,这就需要有大量有着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源,“很大一部分就是大学毕业生。”
“过去,很多大学生愿意选择到外企去,到大的企事业单位去,也就是过去的所谓‘大厂’,为的是获得更多的资源,而现在平台就能提供这些。”孙焱说。即使你是一个个体、一个很小的工作室,也能在平台上获取大量的资源,只要你具有协调整合的能力。
而这一点也被很多大学毕业生认同。
北京交通大学的毕业生杨亚洲也是一位自由职业者,从事英语笔译工作。他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就一直从事着与此相关的兼职工作,现在,他所有的工作都是自己通过互联网找到的,而且订单基本来自国外,“收入稳定、时间自由,为什么一定要每天去一个固定的地点上班呢?”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还强烈地感受到,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的背后除了有着理性的逻辑链外,还能看到95后身上浓浓的“爱自由”的气息。
对于这一代95后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与上一代和上上代有着极大的不同,除了薪资水平外,他们更注重工作的职业发展潜力、与自身兴趣爱好的匹配程度、职业自由度和舒适度、职业带夹的自尊心和成就感等。
有人甚至把自由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我选择自主创业,有一部分原因是想逃避朝九晚五的、统一规制化的生活。”浙江传媒学院的毕业生李娜(化名)说,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不喜欢被束缚的“社畜生活”(社畜是网络流行词,指在公司很顺从地工作,多用于自嘲——记者注)
除了这种必然的选择外,还有一些大学生的选择偶然性更大一些。
“有些学生选择灵活就业只是为了过渡,他们或者正在为考研做准备,有些是为了‘考编’做准备。”浙江万里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伟忠说,这些人之后可能会走上创业的道路,也可能会通过考研最终实现稳定就业。
选择灵活就业不一定一直“灵活”下去
有些大学毕业生以为选择了灵活就业,有了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但其实,大多数人的灵活就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可能有一些同学们觉得灵活就业又轻松又自由,以为做个抖音号用不了多久就能轻松变现了,一个月就挣几万,其实这样的人很少。”杨亚洲说。
杨亚洲刚毕业时就赶上了新冠肺炎疫情,而他之前做兼职时主要针对的领域是旅游业,而疫情让全球旅游市场跌入了谷底。“当时我也正面临毕业,到底是找一家公司呢?还是坚持这条道路,让我纠结了很久。”杨亚洲说。
杨亚洲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初衷。而坚持所带来的是:两个多月发了六、七百封邮件,通过邮件联系国外的翻译公司或者直客(直接合作公司),但收效都很少。“我当时都开始怀疑人生了,每天的生活就是‘投邮件’-‘回复邮件’-‘等待派稿’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很煎熬。”
而李娜刚刚毕业的时候也是“一腔热血”的。
“我男朋友是摄影系毕业的,我主要负责出镜和编导,男朋友负责后期的制作和前期的拍摄,我们两个人完全可以组成一个小团队了。”李娜说,带着传媒专业“科班”出身的自信,李娜做了三个自媒体短视频账号。
但现实并不乐观。
李娜和男友在上学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针对的主要是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介,在他们看来只要把视频做到尽善尽美,就足以“捕获”短视频平台上的观众了。
结果,“我们耗用几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鼓捣出的几分钟的精品视频播放量都仅在500以内,点赞的也只有个位数,这对我们是不小的打击。”李娜说。
其实,不少选择灵活就业的学生在创业初期都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
那么,选择了灵活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是不是就要一直“灵活”下去呢?
并不是。
李娜现在就找了一家短视频的平台,过起了打工族的生活,但是,对于李娜来说,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了她最初创业的那份事业。
“正是因为有了那一段时间的灵活就业,我知道了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李娜说,刚毕业的时候,由于对自己的编导能力过于自信,而忽略了与其他环节的配合,比如运营,同时对整个事业的发展考虑得也不够周全,“我当时就没怎么考虑过变现的路径,只是一门心思地扎进了内容制作中。”
现在李娜到一个成熟的短视频公司后就是为了迅速地给自己“补课”,她现在会用业余时间继续打理自己之前的账号,但是,现在已经跟之前完全不同了,李娜一边做一边反思,还去很多类似的平台上分析研究那些做得成功的账号,再也不会抱着“我们拍什么观众就一定喜欢看什么”的想法了。
更重要的是,李娜意识到:任何一个行业都不能有一个完全的保障,特别是疫情打醒了一大票睡梦当中的人,让大家都开始警醒自己的生存环境。父母希望她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最终都是要靠自己的,不能靠别人,每个人要有不可替代的能力。”
现在艾海音的“微店”已经能保证一年有20万的纯利润了,艾海音便开始寻找到大的珠宝公司的工作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与资源”,因为,艾海音还有更为远大的目标:“我身边的同龄人都喜欢‘国潮’,我希望将来能创造自己的珠宝品牌,就做‘国潮’,做中国人自己的珠宝品牌。”
也有专家表示部分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的时候会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对一些人来说可以在灵活就业给了他们一个了解真实社会的过程,同时可以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对自己的能力和发展方向进行一次校准。
任思斌观察到,灵活就业的学生总体上来说是“有业可就”,年轻人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更多是出于“想多走走,多看看,多经历”的想法。他说:“现在社会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迅速,部分年轻人在确定自己职业生涯定位前,还想多了解一下这个社会。”
河北农业大学2016届毕业生李云皓,现在执掌了一家为苹果园区生产端提供技术服务的公司,这是他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就确定的人生目标。
在读研究生阶段,一项苹果轮纹病调研工作,让李云皓发现了苹果种植业的痛点——果农缺实用技术。随后,他利用高校中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对接果农的知识需求,为园区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做着做着他发现,有的园区签订服务协议后需要“开票”,于是他就顺理成章地成立了公司,自然而然地走上了“灵活就业”这条路。
几年下来,和当年非灵活就业的同学相比,李云皓认为自己“成长得要快得多”。谈到原因,李云皓觉得很可能是因为灵活就业让自己“碰璧更多”,比如,公司创立初期,搞农业技术出身的三位初创人员对财务问题一窍不通,有天突然接到当地税务局的问询电话,仨人都慌了,“我们是涉及到什么严重的税务问题吗”? 其实,他们是由于“不懂”而忽略了注册公司必要的税务登记手续。
类似的碰壁事件不只一件,李云皓说,他们便在一次次“碰壁”中成长得越来越快。
尽管创业艰辛,但李云皓认为,“对于我来说,创业是比较明智的选择”。他说:“创业可能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但即便没有创业,我们也要有创业精神,要有勇气不断去学习新东西。”
目前,杨亚洲有了一定的积蓄,“可能再去进行第二次创业了”。这次,他的方向是餐饮行业。
杨亚洲最深刻的体会是:现在要知道自己能够为别人创造什么?以前听别人说“兴趣就是做好的老师”,杨亚洲觉得这是“很空的一句话”,但是亲身经历过从大学到社会的过渡期后,他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大学其实是比较闭塞的一个环境,还是要多接触社会上的信息,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赛道。”杨亚洲说,“一定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然后一定要去坚持,一定要熬过艰难的时期,然后可能就会慢慢地看到希望。”
“不能只凭借一腔热血就向往自由。”在这个过程中,他认为,重要的是,你一定要有不可替代性,你要用“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态度去选择一个适合你自己的赛道。
大学生灵活就业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持还有待完善
“如果以从业者个人意愿的角度进行划分,灵活就业可以分为三类,‘心甘情愿型’、‘过渡型’和‘无可奈何型’。”李亚员分析:“心甘情愿型”是那种很早就对自己的人生有清晰规划的人,他们早就为灵活就业做好了准备,而占绝大多数的灵活就业人员属于后面两种类型,因此“要做好灵活就业与稳定就业的统筹与结合”让这两部分占比人数更多的灵活就业人员逐渐地从一种过渡的状态到稳定就业或者相对稳定就业的状态中去,政府和学校要提供更多的服务与支撑。
李亚员认为,面对越来越大的灵活就业群体还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在高校中有一部分人是绝对不能灵活就业的,比如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要尽可能让这部分人从事稳定的职业。”
“‘自己给自己造饭碗’,这是一种就业趋势,但是还要给这些学生更好的保障和关爱。”王伟忠说。
不少专家认为,因为没有专门管理部门,当前灵活就业的大学生群体还缺乏组织归属感和安全感,大学生灵活就业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持还有待完善。
近年来,国家对于灵活就业人群的保障制度正在逐步完善当中。1月12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和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那些灵活就业比较顺利的确实是各个方面获得了更多帮助的人。
虞海介绍,因为有了清晰的规划,临近毕业时,他申请了学校的创业项目,目前,他的办公地点由大连艺术学院文化科技创业园免费提供,“水电也全免”。虞海说:“我创业的成本也就是注册一个营业执照的钱。”
在大连艺术学院文化科技创业园中,还有不少像虞海一样愿意自己创业的同学。任思斌说,大艺文创园于2014年正式启动,10年建设运营发展总预算为2000余万元。这个文创园相当于一个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器,是由一栋教学楼改造的,面积超过2万平米。他介绍,文创园对全国的毕业生开放申请,现有全国30多所高校师生在此共同创业,“前三年租金和水电都免费”。
其实,当前不少高校都正在给毕业生们提供这样的服务。“在学生注册的时候学校给他提供场地,在学生创业初期就是非常有用的,可以帮他们节约不少成本。”浙江传媒学院教师高梦庭说。
很多灵活就业的学生是在走上社会后遇到困难的,所以,一些学校便打通了学校与市场之间的轨道。“学校正在破解以往创业人才培养‘单打独斗’的困境,全面打通了与市场接轨的创业‘断头路’。” 王伟忠介说,现在想创业学生100%都能参与创业培训或实践、有创业项目学生100%都有导师指导和孵化平台、创业学生100%都能有资金支持和配套帮扶。
当然,还有一些困难是这些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们较少考虑的,比如,“五险一金”。
“我觉得社保这件事是个很卡脖子的事,不过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李娜看来,对于那些未来希望能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安家落户的人来说,“五险一金”的缴纳情况是落户这些城市的重要条件,因此他们可能就会把“五险一金”这件事看得更重一些。“但是我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是做个‘丁克’,‘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这些也不是啥困难了。”
无论大学毕业生们怎么看,给无论哪种形式的就业者提供最起码的就业保障是管理部门不能忽视的问题。
“现在还存在着一个尴尬的局面,人们对灵活就业这个概念还有很多不一样的认识,”王伟忠说,概念不清楚人群就划分不清楚,只有人群能区分清楚才能更好的提供保障。
在2021年5月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负责人宋鑫表示,对有意愿、有能力创业的毕业生,人社部将给予倾斜支持,精准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服务,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场地支持等政策。同时,运用社保补贴政策,支持毕业生多渠道灵活就业、新业态就业。
“灵活就业中存在的法律法规盲点、户籍限制等还有待完善。”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方伟说,政府要积极探索和加强灵活就业这一新型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规范和引导灵活就业。提高用工政策中对灵活就业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填补有关法律法规空白,取消灵活就业大学生的户籍限制,提高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纳入国家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失业保险制度体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叶雨婷 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