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值班员,组织3道的29023次(列车)简略试验。”1月20日11点05分,在山西太原西山脚下的一处地下隧道里,陈冰的对讲机再次响起。接行车值班员指令,他要再次深入隧道,为进站临时停车避让的列车进行试风作业。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随他进入隧道。
这已是他今天第二次徒步进入几公里深的隧道为列车试风,就在约20分钟前,他刚刚完成一次试风。其间,为确保其他途经列车安全通过,陈冰不仅要快速完成作业,还要在冰冷幽暗的隧道中耐心避让列车,徒步向隧道外行进。由于冬季运力增加,这一过程往往要持续一两个小时。
作为晋源站助理值班员,陈冰的任务是保障进站列车的安全和隧道畅通,为在站内临时停车避让超过20分钟的列车进行制动机性能的安全检查,这项工作被称为“试风”。
更为特殊的是,陈冰所在的单位,是一座隐于地下的小站——中铁太原局集团太原北站晋源站。小站是太原铁路枢纽西南环线晋煤外运通道上的关键一环,在西山的遮掩下,不走到近前,很难察觉到地下竟有列车在呼啸而过。小站虽小,责任重大。
要进入地下站台,必须找到站台外地面上一扇不起眼的铁制小门。开锁进入,拾级而下,晋源站铁路站场的全貌便呈现于眼前。4股长长的铁道线,在隧道灯光的照射下泛着寒光,向南北延伸,直至消失在黑暗中。站台边临时停靠的列车正在修整。其繁忙景象与地上的清冷对比鲜明。
晋源站线路全长约21公里,均在地下。只有接站点处的顶棚开有“天窗”,赶上出太阳的好天气,斑驳的阳光会时不时地透射下来,约有二三百米的站台可见天日,其余均隐没于阴冷、昏暗的隧道之中。
而在这座“地下交通站”之中,冬季试风更为艰辛。进入隧道前,陈冰熟练地进行最后一次装备点检。上午11点10分,陈冰进入隧道后,外面的景物和光亮很快消失了,列车与隧道墙壁缝隙狭窄。借着头灯和手电筒的光,一行人在隧道里排队快速行进,耳旁只听见呼呼的风声和地砖被踩后发出“砰砰”的撞击声。
“作业现场光线暗、场地窄、气温低,一定要听指挥,注意避让列车,确保安全。”每当接到列车即将通过的信号,陈冰总要大声提醒大家及时进入避车洞躲避。列车经过时,强大的气流吹起的积尘,在手电筒的光柱里肆意飞扬。机械震动的声音回荡在隧道里,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耳膜。
比起这些,最具挑战性的是寒冷。深冬时节,隧道内的温度始终处于0℃以下,人长时间处于其中,更是难以忍受。
到达列车尾部后,陈冰熟练地用手电筒查看列车车号、风管是否吊起,然后联系司机对列车制动机性能进行“安全体检”。
“试风作业对于保障列车运输安全至关重要。”陈冰边做检测,边向记者解释。在检测安全无误后,他在列车尾部做好标记,然后返回避车洞,上报等待行车室值班员指令。待列车安全驶离,确保现场安全后,他们再向隧道外行进。
事实上,陈冰并不是每次安检后都能准时离开,随着运量需求增大,途经南同蒲、石太、太焦等线路的货物转运都要经过这里,这座“地下交通站”的运输压力也随之增大。
“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保障铁路线畅通。”晋源站党总支书记王海兵介绍,2019年晋源站成立时,每日列车通行量55列,随着运量的逐年增加,2021年晋源站每日通过列车近110列,“相比过去翻了一番”。
行车室值班员岛永钢说,今年以来,值班室每天接打的列车电话数量是过去的好几倍,“每隔三四分钟就会有电话打来”。
“车站工作片刻离不开人,外勤人员作业时手机必须上交,行车室值班员除了上厕所可以找人顶替临时离开一会儿,就连吃饭也要坐在岗位前吃。”王海兵说,有时遇上多趟列车在车站临时停车避让,助理值班员要在隧道内连续为多趟列车进行试风作业,“最久的一次,他们在隧道里待了四五个小时”。
晋源站80后驻站民警孟庆彬介绍,由于小站地处偏僻,周边村民缺乏铁路安全知识,他几乎跑遍每家每户进行安全宣传,从一开始的听不懂方言,到现在已能相谈甚欢。他还为当地村庄制订了路外安全宣传计划,保辖区线路安全畅通。
作为站里的90后“新兵”,26岁的李博翔2021年年底刚来晋源站工作。在这里,他最佩服的人是站里的“老铁路”——副站长李焕良。在他眼里,这位师傅不仅专业知识掌握得多,给年轻人讲解问题时还特别有耐心,生怕没讲明白。
“我觉得这是铁路人的传承,说到底都是为了列车安全运行。”李博翔说,希望自己能早点适应在新岗位的工作状态,真正用行动保障列车安全,让从晋源站运输出去的物资、煤炭尽早惠及千家万户。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韩荣 记者 胡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