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2月1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小雪花”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赵婷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2月15日   12 版)

    扫一扫 看视频

    “听到很多外籍人士表示很喜欢冰墩墩、火锅,还发出‘可以永远相信中国’的感慨时,我真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结束一天的志愿服务任务后,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学生周笑同写下这样一句话。

    北京2022年冬奥会共有9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为了让冬奥会各场地的翻译工作有序开展,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河北外国语学院等高校的外语类志愿者,就像一片片小小的雪花,带着中国故事,飘向冬奥语言服务类岗位。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80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外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批外语人才,外语院校大有可为。”

    如何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年轻的志愿者交出了一份“冰雪思政+外语”的亮眼答卷。

    用101种语言讲述“你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条写满101种语言“你好”的围巾火速“出圈”,这是北外志愿者卢艺璇送给国际奥委会乌克兰委员瓦列里·鲍尔佐夫先生的一条“多语种”围巾。

    在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中,有很多这样的暖心瞬间。

    剪纸是什么、大熊猫有什么故事、春节的传统习俗有什么……北外欧洲语言学院荷兰语专业教师张佳琛向荷兰运动员介绍了中国文化。作为国家速滑馆语言服务助理进入闭环工作,闲暇之余她会向外籍运动员分享很多中国故事,同时自己也更了解荷兰速度滑冰历史。“我凭借所学专业,成为一座小小的桥梁,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张佳琛说。

    在北外,有一门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外语专业相结合的课,授课教师会结合不同专业的语种将“中国梦”“脱贫攻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时政热词融入到课堂上。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李莉文看来,这是带领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发挥外语优势,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给世界的窗口。

    “做有风度的志愿者,做有温度的讲述人,做有亮度的北外人。”这是北外对志愿者的寄语。

    “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我看到很多人高举着国旗,高喊着“加油”,我的奥运之情也由此点燃。”多语言呼叫中心志愿者带队教师何腾腾回忆说,那时,他还是北外的一名大二学生,作为一名城市志愿者为行人提供引路服务。如今,何腾腾的角色在转变,但服务奥运的使命未变。“为了让志愿者快速上岗,不休息也值得!”他说,“2008年,我们靠着手中的一份圈圈画画的北京地图帮人指路;如今,我们有了冬奥通、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何腾腾觉得,年轻的志愿者有热情、有力量,他们在把真实的中国告诉全世界。

    冰雪思政为00后“充电”,接力讲好中国故事

    刘志鹏是北外团委的老师,同时也是冬奥闭环志愿者。他不仅要深度参与志愿者工作,还要明确了解每个学生志愿者的工作状态。

    “很多人都是00后,难免会面临工作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刘志鹏会认真和每个学生交流,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工作技巧,帮助他们快速进入角色。

    出发之前,北外举办了“冬奥大讲堂”主题演讲活动,邀请了运动员、志愿者们分享自己的奥运记忆。让刘志鹏深受触动的是,中国女子冰球队原队长王莉诺结合自己入选国家队、备战比赛的经历,告诉志愿者们要有迎接困难的意志品质,化压力为动力。“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到奥运精神,希望自己也可以‘鼓劲儿干到底’。”刘志鹏说。

    “我是党员我先上!”在北外派出的900多名志愿者中,有280余名党员。为此,学校根据志愿者分布场馆及驻地情况,成立了14个临时党支部。在志愿者培训期间,学校还打造了冬奥项目嘉年华、冬奥长跑越野等主题团日活动。

    “冬奥志愿服务不仅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更是师生之间的传承。”研究生刘卓是北京多语言呼叫中心的一名哈萨克语翻译志愿者,她的导师黄玫曾担任过北京2008年奥运会俄语翻译志愿者。当得知刘卓成为志愿者后,黄玫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师生俩感觉,“这是奥运精神的传递,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接力”。

    “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

    “这里有一位运动员受伤了,我们需要翻译。”晚上11点,一通来自延庆冬奥村的电话让北外19级外交学专业本科生杜丛竹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有一位运动员腿部骨折,需要把中文医疗报告翻译给他们国家的队医,内容涉及非常复杂的专业术语。”杜丛竹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会心跳加快。当时她匆忙打开在培训期间就准备好的医疗清单,对照着单词,一对一翻译给国外医疗队。运动员得到及时治疗,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这是北京2022冬奥会多语言呼叫中心的日常工作。“外语翻译官”是来自北外的96名师生志愿者。他们没有活跃在各个场馆内,也没有出现在大街小巷里,一只鼠标、一个耳麦、一支笔,便是他们全部的“家当”。这份“随时等待电话呼入”的工作,不仅需要强大的语言翻译能力,还需要坚守。

    “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是北外校歌中的一句歌词。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很多师生都会提及这句歌词带给他们的力量。多语言呼叫中心运行主管、北外团委书记黄伦伦说,“他们大多是00后,却甘于默默奉献,不仅架起了语言沟通的桥梁,也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冬奥志愿者自2019年开始招募,从报名、培训到上岗,黄伦伦用“大局观”和“家国情怀”来概括3年来学生们的成长。

    在北外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薇薇看来,冬奥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冬奥志愿服务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Together”的内涵。“每一位志愿者都是一片小小的雪花,他们用专业素养、敬业精神展现家国情怀,传递了温暖和责任”。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赵婷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2月15日 12 版

“小雪花”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增强大学生的志气 骨气 底气
青年需求多元化 大思政如何直抵人心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