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起床、6点登车、7点穿上二级防护服准时上岗……这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冬奥村综合诊所医务人员近20多天的工作日程。
“我们提供24小时急诊服务,16小时门诊服务,每天平均接诊20人左右。截至2月15日共接诊374人,其中207名为运动员和官员。”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副医疗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赵峰介绍说。
北京2022年冬奥会在3个赛区分别设置3个冬奥村。其中,延庆冬奥村位于海坨山下,因其离周边医疗机构较远,故延庆赛区冬奥村必须承担一部分定点医院的应急工作。
延庆赛区冬奥村综合诊所由度假酒店改造而成。诊所共设置18个临床科室、3个医技科室和1个药房,专门配备DR方舱、核磁方舱和移动CT车。冬奥会期间,由北医三院牵头,协同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口腔医院、北京康复医院等9家医院的近200名医护人员完成医疗保障工作。
延庆赛区冬奥村综合诊所原本按“急诊随来随诊,门诊提前一天预约”的形式服务。进入实际运行阶段后,考虑到部分运动员训练周期紧、开赛时间各异,诊所在遵守疫情防控要求下,逐渐转变为全科室“随来随诊”。
赵峰介绍,在综合诊所工作,要面临防疫和语言两大挑战,“诊所内设置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身处污染区时穿戴二级防护装备进行日常诊疗,有时会产生雾气。很多医护上岗时就减少吃喝,不敢随意上厕所,工作强度也很大”。
穿着防护服与人交流或多或少存在不方便的情况。“首先得保证自己的英语表达清晰准确,还得听力好。隔着防护服交流,要让患者听明白医生说的话。”赵峰说,进入冬奥村综合诊所的医生,都是各医院科室的业务骨干,能独立完成本专业的常见病及疑难疾病诊断。入选到冬奥村综合诊所时,医务人员进行了防疫措施、专业诊疗演练等考核;不同医院的医生在考核期互相磨合,形成对疾病诊疗的统一方法。
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延庆赛区承担高山滑雪、雪车、雪橇和钢架雪车4个“高速项目”。胡跃林表示,不同于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参赛运动员的受伤率更高,“速降比赛时,运动员的时速能超过140千米每小时,一旦出现伤情,可能会比较严重。”
高速运动带来的身体损伤,往往是多发的,“尤其是下肢的损伤或骨折,暴力性更强。”赵峰介绍,运动员经过4年备战,都想在赛场上大显身手。医护人员作为运动员身后的“大白”,更要关注运动员的赛时状态,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诊疗方案。
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我国选拔了一批高山滑雪医生为冬奥会参赛人员提供医疗保障。运动员一旦在赛道上受伤,滑雪医生会在4分钟内滑雪到达现场。
冬奥村综合诊所是高山下的“驿站”。赵峰说,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赛道旁有一条回山雪道,结束比赛的运动员既可乘缆车下山,也可经回山雪道滑回冬奥村休整。“高山滑雪医生会在山脚安检口待命,一旦有运动员受伤,可立即与我们取得联系,及时完成伤员转运。幸运的是,到现在为止,还没‘实战’过。”
冬奥会期间,有不少各国运动员或官员主动走进冬奥村综合诊所,了解中医针灸和按摩治疗方法。“在治疗项目中,康复服务其实占比很大。有很多运动员和官员说中医针灸效果很好,主动过来要求接受针灸。”赵峰告诉记者。
一名东帝汶代表团官员在接受针灸治疗后告诉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姬晓兰,在东帝汶时,自己和妈妈、弟弟都曾接受过中医针灸治疗,“很欣赏中国的针灸技术”。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尹希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