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2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新上海港”的民生逻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2月23日   03 版)

    2021年,全球航运业遭遇了货物滞港、流转不畅、突发不断、成本高企等问题,上海港却一路高歌——集装箱吞吐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集装箱吞吐量完成4703.3万TEU,同比增长8.1%,净增350万标箱,连续12年蝉联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

    其中,洋山港区表现抢眼。其全年吞吐量达到2281.3万标箱,同比增幅达到12.8%。洋山一、二期突破900万,洋山三期突破800万,洋山四期突破570万。

    上海港亮眼的经济数据背后,是上海长达20年的坚持。而这种坚持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的信念。

    上海历来“以港兴市”,但这个港,不是海港,而是河港。黄浦江两岸的小型码头,是老上海人抹不去的记忆。一些老港务人记得,1992年那会儿,每天都会有两三百条船“压”在小小的吴淞口码头,无法进港。当时的经济学家曾估算,一条船滞留一天的损失可能将近10万美元。而在吴淞口,船被“压”一个月也不是没有可能。

    城市规划管理专业的专家则说,黄浦江虽然在城市中间,但它的“公共性”很差。

    两相对比之下,如何把黄浦江“还江于民”,如何把“上海港”这个传统河港重新利用起来,成为摆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2000年8月,上海向世界发出邀请,征集黄浦江两岸地区规划方案。一边规划,上海一边还要动脑筋把黄浦江两岸的港口、码头搬走。从上海的杨浦大桥到南浦大桥两桥之间,历来是上海码头最集中的老港区。煤炭、粮食、铁矿、散货大多是通过这段码头进入城市。然而,浦江开发需要它们搬,上海港发展需要它们搬。

    2002年至2012年,历时10年时间,上海港64座码头、1万多名职工,从浦江两岸的老港区搬走,在距离上海市中心约100公里的洋山深水港,他们“凤凰浴火,涅槃重生”。

    上海港真正从长江走向了东海。2008年,上海洋山深水港区一至三期工程完成;2017年12月,上海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建成,它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高科技自动化码头,集装箱装卸、堆箱、转运全部实现智能化。码头生产效率屡创世界纪录,劳动环境极大改善。

    未雨绸缪地布局“智能化、信息化”建设,为上海港在全球疫情下赢得了先机。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副总经理杨炎滨介绍,2021年上海港积极运用VR、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推进上海港“联合应急调度智慧中心”和“智慧港口生产智慧数字化平台”建设,形成对码头的实时动态管控。目前,“智慧港口生产智慧数字化平台”已完成了尚东码头监控数字孪生集成、沪东码头数字孪生初步建模,以及全港域航道、锚地孪生设计。同时,实现了与AIS、海洋气象、潮水等的数据对接。

    目前,上海港生产节奏持续处于历史高位,各集装箱码头长期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

    一边是满负荷运转的“新上海港”,另一边,清退出来的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也还给了人民。

    黄浦江两岸47.7公里的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原本林立的码头、封闭的江岸,变成了“移步换景、望得见江、触得到绿、品得到历史、享得到文化”的公共区域。上海市民每天都能在滨江步道骑行、跑步、散步。改造后的滨江带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有非常贴心的便民服务——平均每1公里就有一处党群服务站,为往来市民游客提供休憩场所。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2月23日 03 版

新时代改革开放续写“中国传奇”
改革开放再出发 踔厉奋发正当时
“新上海港”的民生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