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回望历史,或许会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这几年,人类应对疫情和经济危机的道路不是只有一条。
新冠肺炎疫情刷新了人类传染病的历史,也影响了各国的政治经济决策。开机印钞、大水漫灌的经济治理思路,与德尔塔、奥密克戎新冠毒株一样,继续在2021年流行。
尽管这帮助一些国家实现了短期的“强劲复苏”,但更大的通胀危机也紧随其后。2021年,全球总体通胀率达到4.3%,创下近十年的新高,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8个成员国的通胀率也达到了4%,比2020年还要高。许多国家的民众发现,房子、食品、大宗商品、原材料等都在涨价,但收入却没什么明显变化。
在中国决策者眼中,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要统筹兼顾。尽管很多学者和企业家都认为这不太可能实现,但现实结果却让他们跌了眼镜: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14万亿元,增速8.1%;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9%;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实际增长8.1%。这一年,中国不仅有效防控疫情,稳住宏观经济大盘,还让14亿百姓增收,比去年为世界多贡献了全球经济总量的1%。
哪种办法更好?哪条道路更有未来?跨国公司的嗅觉是最灵敏的。2021年,国际制药巨头默沙东在华收入超42亿美元,同比增长60%;德国默克公司宣布,将在2025年前向其电子科技业务新增在华投资至少10亿元人民币……2021年,仅上海一地就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总数达到831家。
“我们将继续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与贡献。”英国太古集团行政总裁施铭伦(Merlin Swire)表态。2021年4月,这位跨国公司高管经过两周的入境隔离,开启了一段难忘的中国之旅:在17天内先后到访三亚、深圳、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与各地官员、员工交流,考察投资项目。在这些地方,他看到百姓生活如常,生产、消费等经济活动井然有序。
2021年,太古集团在郑州投资超9亿元,准备新建一座饮料工厂,这也创下其在中国内地单笔投资的新纪录。在武汉的一座新工厂的投产仪式上,1000多名员工的热情也让施铭伦非常感动。“这次到访增强了我们对未来的信心。”
面对这条迥然不同的新路,西方主流经济学者也在反思和研究。“我开始对中国和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怀有敬意。”今年1月下旬,美国前财政部部长、哈佛大学荣誉校长劳伦斯·萨默斯通过视频会议与中国朋友“隔空对话”时说道。
这位68岁的经济学家的叔叔和舅舅都曾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定程度上,他们都是西方经济学者的典型代表。面对经济危机,他们总能给出预警或建议,许多政府也会据此拿出解决方案。
但在新冠病毒肆虐的这两年,许多国家决策者的表现让这些经济学家颇为失望。在线上会议中,萨默斯说:“我的观点是,从去年春天开始货币政策就应该进行调整,认识到经济过热才是核心的问题,财政政策需要以减少而不是增加刺激的方式来施行。但很可惜,政策制定者认为通胀将会是暂时的,不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萨默斯看来,西方人如果发现一个问题,很自然地就会认为中国肯定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历史证明他们经常是错误的,想判断中国会发生什么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必须让全世界理解一个问题,即中国的发展模式与西方发展模式不同。”全国政协党委、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为渡过经济难关,西方国家经常会寻求宽松银根的方式来脱困,但往往很难进行结构性调整,不断释放的流动性悄然为之后的经济危机“埋雷”。反观中国,即便是在疫情流行和输入性通胀压力的双重影响下,依然敢于进行逆周期调节和结构性调整。
如今,这个思路也延续到了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2年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
“跨周期调节”指的是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并不局限于某一个经济周期,而是从数个经济周期的角度来施策,以达到熨平经济波动的目的。而“逆周期调节”则是指从一个经济周期的角度,综合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调控工具,以平抑短期经济波动,从而实现经济平稳运行。
在林毅夫看来,外在冲击对全世界和中国都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但)只要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我国还是有能力保持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的。”根据他的预计,到2035年以前,即使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增长,但靠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带来的增长,依然具有许多优势。世界银行在今年1月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判断,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至4.1%,而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为5.1%。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郭卫民表示,今年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必须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作的部署落实到位,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都认为,我国有信心、有条件也有能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