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 08版:世界看东方 一起向未来    上一版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3月05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平等和尊重 冬残奥会志愿服务的“人文准则”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郭剑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3月05日   08 版)

    “北京冬奥会结束以后,我们志愿者协助场馆在44小时内完成了95处无障碍设施和形象景观的升级、改造,志愿者们蒙上双眼、乘坐轮椅,体验残疾人运动员每一条行动路线,提前解决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餐厅从冬奥会转换到冬残奥会,就要根据轮椅的尺寸来扩展空间。从我们开村到现在,大家的感觉都非常好。”北京冬残奥会延庆冬残奥村志愿者郑伟博今天下午在闭环内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这两天我感受最深的,是残疾人运动员最需要平等和尊重,比如我们跟在他们身后进门,他们会帮我们开门,这种感觉非常温暖,人和人在这里是平等的,我们可能语言不通,但心是通的。”

    郑伟博是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69个冬残奥会志愿者当中的一员,从学习冬残奥会基本知识以及扶残助残的技巧与礼仪,到正确感知运动员需求、避免过度帮助,近半年时间全方位的培训让他和伙伴们在残奥志愿服务岗位上成为“温暖”的使者——这也是北京冬奥会之后,冬残奥会志愿服务的“人文准则”。

    据北京冬残奥会宣传培训处副处长刘里里介绍,总共约8800名志愿者在北京冬残奥会期间提供志愿服务,绝大多数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保留志愿者,其中84%来自于京冀两地高校,他们的服务岗位包括北京冬残奥会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和设施,志愿服务内容涵盖了体育竞赛、场馆管理、语言服务、新闻运行等41个业务领域。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中共有19名残疾人,其中的12人继续服务冬残奥会,这12名志愿者分布在5个竞赛场馆和7个非竞赛场馆,他们将在场馆管理、赛事服务、抵离、防疫和志愿者等业务领域提供服务。”刘里里说:“这些残疾人志愿者职业背景涵盖了高校学生、退役运动员、医生、教师、社区工作者和自由职业者,绝大多数具有志愿服务经验,有人是学校志愿服务队骨干,有人连续10年服务北京马拉松赛,还有人持续为各种大型赛事活动提供医疗急救保障服务。这些残疾人志愿者有各自的专业技能,有人持有手语职业能力证书,能够在志愿者之家组织开展简单的手语教学,有人具备丰富的疫情防控经验,还有退役的残奥冠军,用丰富的人生经历激励身边的人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

    经过线上、线下的多轮通用及专项培训,北京冬残奥会志愿者已经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残奥会的“主角”,比如国家体育馆(冬残奥会期间冰橇冰球比赛场馆)的601名志愿者,就连“蹲姿交谈”的模拟实践亦已完成。

    “我们把运动员入场板墙换成透明板墙,并进行浇冰,便于运动员上下场地。我们还对运动员更衣室进行置换,要根据残奥运动员的标准对更衣室环境进行微调。另外从更衣室到训练场馆和竞赛场馆的路程,我们安排有专门的推车运送运动员装备,还在推车上放了保护物以便更好保护运动员的装备。”国家体育馆体育业务领域志愿者吴松泽说:“国家体育馆的热身区也有变化,冬奥会期间的健身单车现在换成了手摇器,运动员可以锻炼上肢热身,还有一些细节,都可以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更合适的服务。”

    更合适的服务包括餐厅菜牌位置的改变:在延庆冬残奥村餐厅,盲文菜单区有志愿者引导视障运动员通过触摸“点菜”,菜牌也由冬奥会期间的菜品上方移至与餐台的平齐位置,方便轮椅人士查看。

    “摆渡车上有固定轮椅的锁扣,残疾人运动员的特殊装备运送有覆膜保护,无障碍卫生间的扶手角度、无障碍通道的坡度,我们都有专门的设置,志愿者每天都会进行检查和维护。”郑伟博说:“从冬奥会到冬残奥会的转换期间,变的是村内形象景观设施,不变的是志愿者的细心和暖心。能在需要的时候给予运动员们便捷、恰当、温馨而专业的服务,是我们工作最大的意义。”

    北京冬残奥会今晚开幕,今天又是中国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延庆冬残奥村10余名志愿者在村内组织的舞龙舞狮表演,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村民们近距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而北京冬残奥会也是他们向全世界展现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的最佳舞台。

    “这几天在国家体育馆已经有队伍开始训练测试,我们发现很多时候残奥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比如说滑倒、摔倒,或者拿的东西太多、有东西掉落不方便低头去捡的时候,其实他们并不希望我们过去搀扶或者帮忙,他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这些操作。”吴松泽说:“我们就这样感受运动员百折不挠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奋勇拼搏的意志品质。冬残奥会强调的是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只有在平等和尊重的前提下,我们的关心和帮助,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与残奥的精神共鸣。这同时也在激发和凝聚我们的社会责任感,让我们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报北京3月4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郭剑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3月05日 08 版

中国残疾人体育的时代进阶
冬残奥赛场转换尽显“暖”色调
平等和尊重 冬残奥会志愿服务的“人文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