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今天举行首场“代表通道”活动。采访中,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地——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的农民作家马慧娟,向记者讲述了现实版《山海情》的故事。
“在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前,我只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我出生的地方是宁夏西海固的一个叫黑眼湾的小山村,那里四面环山,交通工具是一头头毛驴。”马慧娟从小就喜欢读书,但因贫困,16岁初中毕业就辍学了。20岁时,黑眼湾迎来了移民搬迁政策,她和乡亲们走出了大山,来到红寺堡。
红寺堡是一片亘古荒原,兴建扬黄灌溉水利枢纽工程后,这里开发出更多土地,集中安置了23万移民,成为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移民集中安置地,这项工程也被称为“新时代的红旗渠”。“在红寺堡,我们因党的好政策、因黄河水的灌溉过上了好日子。自1998年开发至今,红寺堡从‘天上无飞鸟,地上沙石跑’到‘平地起高楼,沙漠变绿洲’,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她说。
一个个人间奇迹,呈现的是时代的纹理,传递的是时代的声音,展现的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群像。关于接续奋斗,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有色金属焊接班班长姜涛也深有感触。
“将生命同国家的强大焊接在了一起”,姜涛35年来从事航天产品的焊接工作,用手中的焊枪攻克了数以百计的焊接技术难关。1972年,他3岁的时候,跟随父母从黑龙江来到遵义,支援国家“三线”建设。从小耳濡目染,老一辈“三线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历程,以及他们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作为“三线”第二代航天人,17岁的他也投身到航天事业中。为了练习手握焊枪的稳定性,他将自己的双手绑上沙袋,每天进行6-7个小时的焊接训练,常常累得精疲力尽。
“35年来,我手持焊枪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用我手中的焊枪一次次超越自我,攻克国内焊接技术难关。我也很庆幸,成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工作在‘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技能人才’的大环境中。”姜涛认为,正是有了航天事业的空间和舞台,自己才能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成长为一名“大国工匠”。
他不仅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长征六号起竖发射系统从零件到主体的焊接任务,还和团队先后培养了300多名优秀的焊接技能人员。谈及“工匠精神”传承,他说,焊接时产生的火花绚丽而短暂,只有将这份短暂无限延长,才更有意义,“也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和技术的传承,才能使我们航天事业后继有人。”他表示,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做好技能传承,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
跟随光、成为光。全国人大代表董彩云,来自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也是全国模范教师。她发言时回忆了自己和一名听障学生马学贤的温暖故事。
20年前的临夏州还没有特殊教育,董彩云为马学贤量身定做了“不求成功、只求成人”的特殊教学目标。马学贤从无法和别人进行正常交流,到在老师的引导下参加学校的篮球队和绘画社团,他变得自信了、开朗了。董彩云也多了一个身份,那就是马学贤的“校长妈妈”。“他只要见到我,就会给我一个甜甜的笑容,用不太标准的发音努力地叫我一声‘妈妈’。我很欣慰。他小学毕业的时候,会算简单的加减法,会认简单的汉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如今他不仅可以自食其力,还能服务于社会。”董彩云欣慰地说,马学贤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意义在于,点燃爱、守护爱、播撒爱,以爱育爱,让世界充满爱,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董彩云说,现在自己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有了设施齐全的特殊教育学校,那里的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每位代表的讲述都朴实真挚,个人的成长成才、发光发热,同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当“大时代”和“小时代”同频共振,代表通道,汇聚着更多信心和力量。
本报北京3月5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月 王鑫昕 刘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