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这样的故事,在许许多多平凡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前举行的“代表通道”采访中,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的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分享了她的“传奇”人生故事。
马慧娟出生在宁夏西海固一个叫黑眼湾的小山村,这里四面环山,气候干旱,人们靠天吃饭,生存艰难。贫困成了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20岁时,黑眼湾迎来移民搬迁政策。
依靠这个契机,马慧娟和乡亲们走出了大山,来到了红寺堡。
红寺堡是一片亘古荒原,因为靠近黄河,党中央在这里兴建了扬黄灌溉水利枢纽工程,开发出几十万亩土地,安置了23万移民,这项伟大的引黄灌溉工程也被称为新时代的红旗渠。
从1998年开发至今,移民新区红寺堡从“天上无飞鸟,地上砂石跑”到“平地起高楼,沙漠变绿洲”;从“借书比借钱还难”到农家书屋的全覆盖。在这里,马慧娟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阅读写作,记录自己和乡亲们这些年来经历的巨大变迁,在农闲时用手机写下40多万字,出了5本书,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今年全国两会,马慧娟提出《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这是她对红寺堡移民新区医疗卫生情况深入调研后得出的结论。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移民集中安置区,也是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的试点区域和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马慧娟调研发现,近些年,红寺堡区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升,群众就医环境也得到进一步优化,但也面临一些难点堵点,如机构设置不健全、医务人员配备不足、待遇低、流动性大,人才梯队建设尚未形成,造成总体服务力量较为薄弱。
马慧娟进一步调研发现,目前,红寺堡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不足47人,与全国10年前水平相当(全国2020年76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仅为1.8人(全国2020年是2.9人),与全国水平差距较大,严重影响了基层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导致移民群众对本地就医的认可度不高,造成部分群众选择异地就医,不仅医保报销比例降低,还增加了群众的额外支出,大病、慢病家庭返贫、致贫风险增加。”马慧娟说。
基于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马慧娟总结道,红寺堡区医疗卫生人才存在沉淀不足、培养周期不够、流失严重、保障不足等问题,这都严重制约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能满足移民群众对高质量就医的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马慧娟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一是增设和健全基层健康教育所、爱卫办、老龄办、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应有未有的医疗卫生机构。二是增加基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同时进一步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就业安置,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
同时,她还建议国家卫健委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出台更有针对性、更具体的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政策,让基层的年轻卫生技术人才去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机构长见识、增本领,逐步提升移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同时,对移民地区和偏远贫困地区给予柔性和全职引进人才的专项资金保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