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锐已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连续奋战了6天,他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的一名青年志愿者。3月1日,哈尔滨市报告新增5例本土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侯锐当天就投入志愿服务,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户外一站就是10多个小时。
凌晨4点多起床,简单洗漱后侯锐穿好厚厚的棉服前往哈尔滨市道外区南直路街道办事处核酸检测点,他必须要在6点前到达岗位,提前将核酸检测点的场地安置妥当。
这几天哈尔滨市连续迎来两场降雪,加上刮风,室外温度极低。为了服务好前来做核酸检测的群众,侯锐的手必须时刻裸露,为居民们做好信息录入和手部消毒,一天下来他的手通红刺痛。偶尔冷到难耐,侯锐只能暂时躲进核酸检测点临时搭建的板房中取暖,然后立马再回到岗位上。
“看到大家齐心协力对抗疫情,会有一种力量鼓舞自己坚持下去。”侯锐说。
今年以来,黑龙江省部分地市接连出现小范围疫情,这些确诊病例分布在黑河市、绥芬河市、哈尔滨市等地。在冰天雪地中,有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始挺身而出,始终活跃在最需要的地方。
王海涛是绥芬河市的一名志愿者,人们都叫他“爬楼小哥”。今年春节期间绥芬河市疫情发生后,他主动承担起接送医护人员,为居家隔离居民上门进行核酸检测的任务。
每天清晨5点多出门后,王海涛就开始了一天的“环城之旅”,到家时已经夜里12点多。除了接送医护人员,王海涛还主动承担起了为居家隔离居民运送物资和清理垃圾的工作。有的老旧小区没有安装电梯,王海涛只能爬楼。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防护服里的他却已经大汗淋漓。
“每次志愿服务工作结束脱掉防护服后,头发就会立马被冻上,硬得像打了厚厚的发胶。”王海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按照一栋楼有8层计算,他每天至少要爬10栋楼,“每天晚上回到家里两条腿都是又酸又累”。
和王海涛一样,修广平也是绥芬河市一名始终活跃在抗疫一线的志愿者。2021年12月,修广平曾托朋友购买了10万个KN95口罩,准备发放给厂里的工人佩戴。1月25日绥芬河市发生本土疫情后,他决定把手里的口罩都捐出来,支持抗疫工作。
修广平告诉记者,现在他车里时常放着五六百个口罩,开车路上有时遇到交警等一线防疫人员,他都会摇下车窗主动把口罩分给他们。“我不图别的,就只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疫情早日结束。”修广平说。
让修广平感动的是,在他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有源源不断的温暖传递给他。在社区服务时,总有一些老人主动帮助他维持秩序,还有热心的居民为他送来热水和暖热贴。“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希望早点回到正常的生活秩序。”
在距离哈尔滨市约600公里外的黑河市,同样有一群“红马甲”的身影忙碌在抗疫一线。其中,90后返乡青年柴艳宁已经是第三次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早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刚刚大学毕业的柴艳宁就主动参加了志愿服务工作。
2月7日,黑河市报告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两例。柴艳宁放下手头的工作又投入“战斗”。因为有之前几次的志愿服务经验,无论是卡口值守还是维持核酸检测队伍的秩序,他都十分熟练。
在卡口值守的夜晚总是很漫长,柴艳宁便给自己安排任务——梳理第二天的工作任务和注意事项。凌晨两三点最困的时候,柴艳宁就靠咖啡提神,“在卡口值守的时候一点也不能放松警惕,以防有不符合防疫要求的车辆进入市区”。
柴艳宁曾从事传媒行业,在志愿服务期间,他用相机拍摄志愿者们的工作身影。“每一个参与志愿服务的人都是闪闪发光的,值得被记录下来。”柴艳宁说。
据统计,今年以来,黑河市参与疫情防控的青年志愿者达300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约1.3万个小时。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韩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