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2022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集中活动座谈会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举行,主题为“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完善鼓励青年生育配套支持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可持续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汪鸿雁出席并讲话,全国政协常委、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徐晓,全国政协委员、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傅振邦出席。
活动在北京设主会场,在吉林、江西、云南三省设分会场,参加会议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青少年代表围绕主题深入研讨、建言献策。大家一致认为,今年两个集中活动的主题充分体现了“国之大者”与“青年发展”相统一。一方面必须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的要求,在青少年中继续深化拓展“四史”教育,让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党的精神谱系在青少年中代代传承。另一方面应从战略层面认识到我国已从“政策限制性低生育”进入“内生自主性低生育”阶段,必须下好“先手棋”,打好鼓励青年生育的政策“组合拳”。
现刊载活动现场嘉宾发言摘编,以飨读者。
——————————
一、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北京主会场
阎建国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中央法律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信利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
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做好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是要学史明理,践行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二是忠诚履职,弘扬法治精神,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三是不负韶华,不负人民,做依法治国、法治天下的推动者。此外,在大中小学,可以在思政课的基础上增加法治课,增强青少年的爱国守法意识。
邓纯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院长、党委书记
新时代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是正确、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爱国主义的内涵。一是深刻理解我们现在讲的爱国主义,必须落到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上来。二是爱国主义非常核心的内容,就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三是要把爱国主义和民粹主义区别开来。四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给爱国主义注入了灵魂。五是爱国主义教育要和每个人的工作实践、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王学坤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我们新时代青少年的精神素养问题,这是“国之大者”。我个人感觉最重要的是守正创新,一是要打牢正确的党史观和国史观,把正统守好;二是要坚决守住我们的宣传思想舆论教育阵地,坚决铲除杂音、噪音。对于网上的一些“声音”,我也会积极跟踪,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发挥好正面导向作用。
王虎学 全国青联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
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要在“常态”和“长效”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统一集中学习教育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群体,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的引导和引领,对不同的青少年群体进行分类别的深化教育。二是建立一个青少年成长发展数据库,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三是开展组织化的学习和培训,对于一些新兴群体,也要分类别进行培训教育。四是启动“青年基础工程”,持续为党培养人、塑造人。五是培养一批理论宣讲骨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吉林分会场
邵志豪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新时代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最关键的是优化“家”“校”“社”共育机制,整合不同系统共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落细、落小、落实,日常、经常、平常,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建议:一是积极发挥家庭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第一课堂的作用,特别以社区、街道为单位,加强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培训、监督和评价。二是积极发挥学校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核心课堂的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学校的每一门学科,特别是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三是提高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讲好爱国主义教育故事。
王淇萱 东北师大附中净月实验学校初一学生
我深深感受到,只有在长期的党史学习教育中,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才能深入我们的心灵。建议:一是设立校少先队评奖机制,按照参加活动情况设立积分和勋章,开展级别认定。二是开发更多适合少年儿童学习的优秀党史文化产品,让少年儿童易学、爱学、学得懂、学得实,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荣誉感,进而转化为责任感和使命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江西分会场
王晓旭 江西省青联委员,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目前,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还存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不够,红色资源利用有限,红色培训和研学机构良莠不齐等问题。建议:一是充分运用党史资源,把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合。二是守住校园活动主阵地,将红色文化课程与思政课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相统一,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结合。三是实施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针对不同青少年群体接续进行政治培养。四是建立省、市、县一盘棋的协调管理机制,推进红色培训规范化、标准化。此外,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推进资源数字化建设,实现红色文化产业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双提升。
易艳丹 江西省人大代表,江西省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长
爱国主义教育要用好红色资源,探索教育新范式,进一步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教育青少年始终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一是在常态化推动思政教育课程的同时,探索将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学校的各类课程。二是通过红色旅游、红色培训、红色图书、红色影片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模式。三是校内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校外分年龄、分层次、分地点建立红色接班人的培养体系。还要专门建立相关人员的政治审核、资质认定、从业规范和监督评价的制度,同时开展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等。
二、完善鼓励青年生育配套支持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可持续发展
北京主会场
赵瑞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妇科主任
我一直很关注促进青年生育问题,建议:第一,组织妇产科、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按照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开展生育情况调查,制定更精准的解决方案。第二,加强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提倡适龄婚育的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三,加大生殖健康领域的研发投入,特别是中医药在生育领域的研究,改进中医药的适宜技术,用适合中国人的方式改善中国青年身体素质。
陈宗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英视睿达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我所在的企业目前有500多名员工,平均年龄29岁,其中女员工占三分之一。我们做了测算,一个女员工从产检、产假、生育假到哺乳期大概是两年零两个月,公司不仅要安排替代员工,还要承担一定的经济支出。我个人是鼓励支持适龄青年婚育的,但如果转嫁给中小微企业承担所有的负担,压力确实也很大。希望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的整体配套,推动生育成本社会共担,对做得好的企业给予奖励或政策优惠,比如适当减免相应税费等。
张许颖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出现4个“1000万”现象:每年结婚对数跌破1000万、出生人口逼近1000万、死亡人口突破1000万、人工流产数量接近1000万。人口、婚姻方面的变化呈现出一些类似经济学上需求不足、供给冲击的现象。一是青年结婚、生育年龄的推迟。二是青年生育意愿下降,这在发达地区、大城市表现得更加明显。三是生育配套支持政策还不足。必须积极且尽早应对低生育率,促进人口均衡可持续发展,同时各方面还要做好长期的应对准备。
李丁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
现在青年生育、多育意愿不高,结婚生育年龄也在持续延迟,对爱情和婚姻有着较高的期待,面临着生育、养育、教育的巨大压力。城市化、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及互联网的生活方式对此的影响比较大。建议:一是加强对于人口形势和婚育文化的宣传引导。二是建立健全生育保障措施,提高居民领域和家庭领域的财政投入,出台更多配套措施。三是加快构建普惠性托育服务和社会支持体系,完善公共托育服务。四是打造生育友好型的社会环境,为女性生育和就业提供更多支持,加强公共场所生育友好设施建设。
吉林分会场
李嘉榕 吉林省南栅东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当前,青年生育承受着来自结婚和初育的双重经济压力、育儿和工作的双向时间压力以及普遍“421”家庭模式下的双重养老压力,导致部分青年夫妻会通过推迟、减少,甚至取消生育计划来减轻家庭负担。建议:一是不断推进养育成本社会化,营造提高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社会环境。二是进一步依法保障育儿家庭的权益,不断完善保障生育假制度。三是探索家庭育儿和养老融合的发展途径,拓展家庭内部的育儿和养老功能,通过提供隔代抚养居住优惠等政策便利,为低生育率和老龄化等问题提供更多解决途径。
江西分会场
龙国英 全国政协委员,南昌市政府副市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人口净增长48万人,净增长率为0.34‰。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育龄妇女的人数在持续减少,年轻人群的婚育观念发生转变,经济、社会、工作压力大,导致适龄青年“不愿生、不敢生、不能生、生不好”。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国家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实现共同维护、资源共享。二是继续将人口问题作为国家战略推进,将生育促进目标嵌入税收社保等方面的改革与企业优惠政策体系。三是出台促进女性公平就业的激励政策。四是继续推动出台各项保障生育的政策措施,解决家庭生育、养育、教育子女的后顾之忧。
云南分会场
张慧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建广律师事务所主任
青年生育政策的出台和配套措施的完善,应当充分考虑人口规模与结构、劳动就业率、参工率、性别平等,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建议:第一,要兼顾全国导向性与地方特殊性,明确政策方向、强化举措实效。第二,要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充分体现政策措施的整体性、经济性、差异性和适用性。第三,进一步加大对青年女性就业公平及反歧视的保障,加强相关领域监管工作。
何灿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区体检中心副主任
完善青年生育配套政策措施是青年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家也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比如,社会上、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影响青年婚育意愿,养育孩子的现实压力加重青年家庭负担。建议:一是落实生育政策要全方位配套软基建,扩大一孩、二孩在配套政策上的优惠范围,优化产假时间,扩大生育保险、儿童医保范围,加大税收、住房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措施。二是降低生育成本,重点发展普惠的儿童幼托体系,不断扩大儿童健康保险的适用范围,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切实为年轻人“减负”。
蒋婧 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我是一名80后,目前有一个孩子,觉得养育孩子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但生养孩子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压力。结合自身经历,主要提三点建议:一是社会方面,加强0—3岁婴幼儿的托管照看服务。二是教育方面,加强私立幼儿园的服务和管理治理,降低教育费用。三是社区方面,帮助育龄女性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可以定期开展亲子家庭咨询服务或者团体治疗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