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航天英雄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坐在哪儿?”“飞机前面为什么是尖的?”“火箭有多重?”这些问题来自大苗山深处——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思源实验学校的航空科普选修课上。
融水县地处广西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县,于2020年实现脱贫摘帽。据思源实验学校教师介绍,该校学生主要来自汉、苗、瑶、侗、壮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大多数。
2019年起,西北工业大学派出研究生支教团到融水支教。2019年12月,西北工业大学学工党支部和思源实验学校党支部合作共建国防科普教育基地,为七年级学生开设航空科普选修课,“在孩子心中播下理想和报国的种子”是支教教师共同的心愿。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罗伟杰是第二十三届支教团成员。虽然他大学期间做过家教,也曾到学校周边讲授环保课程,但面对3个班的数学课和10个班的航空科普选修课教学,他备感责任和压力。
没想到,第一节课他刚走进教室,学生就边鼓掌边喊“罗老师”,这让他逐渐卸下了包袱。几堂课过去,学生们开始在课外管罗伟杰叫“罗哥”,还主动要求他多开点“航空小灶”。
“学生最喜欢来这个教室参观模型。”罗伟杰所说的教室藏在教学楼一楼的实验室中,外墙上挂着我国本土第一架飞机和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的海报。走进教室,课桌上整齐摆放着30架飞机、3艘火箭、3辆坦克等模型。
罗伟杰介绍,开设航空科普课的初衷并不是要让学生记住某种火箭的飞行数据或某辆坦克的关键细节,而是结合教材把晦涩难懂的航空知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出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课上用的教材《你好!航空器》,是支教教师张运鹏等编写的。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编写教材的初衷很简单,“把科学的乐趣传递出去”。大学期间,他将本科所学的航空系统理论以绘本的形式编成教材样稿,请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航空学院教授万小朋指导,又拿回高中母校北京四中,让物理教师陈伟看过。他还打印分发给了亲戚家的孩子一起提建议。经过反复修改,教材于2020年夏天正式出版。
没过几个月,张运鹏就收到了入选学校研究生支教团的通知。2020年10月,在融水开展了1个多月支教后,张运鹏向思源实验学校领导和西北工业大学老师提出,希望在学校开设一门讲航空知识的科普课,“学校同意后,我特别激动,有一种广阔天地要有所作为的感觉。”
兴奋之余,他也有些顾虑。因为当时张运鹏既是班主任,又是英语教师,他面对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有的直到六年级才开始学英语。张运鹏担心开了选修课会耽误英语教学工作。
事实证明,航空科普选修课逐渐步入正轨,英语课的教学也没有落下。张运鹏说,他带的两个班英语成绩从入学时的倒数第三到稳居第一。
目前,张运鹏的学弟学妹罗伟杰和许安琪接过了航空科普课的教学接力棒,将航空知识的教学拓展到三航(航空、航天、航海)教学,并结合实际授课内容逐步丰富和完善教材。他们还在融水开展三航科技文化节等活动,为当地青少年进行国防知识科普。
团融水县委副书记韦丽苗说,2003年以来,全国有600多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到融水开展志愿活动,并形成“暖融”工程、“炭火行动”、新桥助学、“三航筑梦计划”等志愿服务品牌。18年来,她从与志愿者差不多大的年纪到现在成为大家的“班主任”。每年7月收队时,她都会送走一批老队员,又迎来新队员,“志愿者带来了知识,孩子们也想当他们的学弟学妹,走出大山,回报当年的支教老师。”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尹希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