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3月17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

促进大学生就业,各地团组织在行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3月17日   06 版)

    服务大学生就业“五位一体”

    苏州大学团委书记 于潜驰

    近年,苏州大学团委围绕思想引领、优化指导、实践拓展、困难帮扶、结果导向五个方面进行就业工作部署,从就业观念、技能、实践三个维度出发,聚焦主责主业,对标青年需求,构建服务大学生就业“五位一体”工作体系。

    一、突出价值引领,打造就业核心价值体系

    以引导学生就业价值观念为重点,校院两级团组织“指导监督”和“对接联系”双管齐下、上下联动,鼓励学生扎根基层就业创业。开展了解职业、体验职业、匹配职业、成就职业的“年级定制”就业观微团课活动,提高学生发展主动性、适应性和可能性;开设《像青年习近平那样砥砺无悔的青春》《青年大学习,就业辩证法》《跟着习近平同志学做就业指导》《同学们,请收好你的十四五工作指南》等就业思政课,线上线下累计观看人数5万余人次;开展“西部计划”、“苏北计划”、征兵入伍宣讲会,近百名毕业生报名基层项目,12名优秀毕业生通过“西部计划”“苏北计划”考核赴新疆、西藏、宁夏等西部和苏北地区开展为期1至3年的志愿服务工作。

    二、突出就业指导,优化就业能力提升体系

    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重点,将就业能力提升课程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持续为学生就业赋能增效。开设“一往职前”就业能力提升系列知识讲座500余场,帮助学生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开展“苏大职播间”就业政策解读活动,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举办“职面未来——模拟面试大赛”,为学生们提供接近真实的求职体验;组建大学生创新俱乐部、创新领袖训练营、创业人社区等学生社团,开展“创业课堂”活动,邀请苏大天宫孵化器及全球创业周校园中心(GCC)富有创业型企业运营经验的嘉宾,为正在创业或未来有创业意向的同学提供经验分享。

    三、突出实习实训,完善就业实践体系

    以强化学生实习实训为重点,立足毕业去向大数据分析,帮助学生创造更多实习见习机会。扎实推进校企共建,在40个优质企业新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结合“返家乡”社会实践、常态化落实“向社区报到”制度,联合苏州区市团组织提供政务实践实习岗位500余个;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积极组织同学参与各类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比赛,以项目培训促进创业,以项目孵化加速创业。

    四、突出精准帮扶,强化就业服务体系

    以精准帮扶困难毕业生为重点,量身定制一系列职业辅导,积极为其推荐用人单位,帮助学生就业。组织百名专兼职团干部与311名2021届就业困难毕业生结对帮扶,落实帮扶过程台账记录制度;以“线上+线下”的模式,依托“团团微就业”服务青年就业平台,主动收集岗位需求清单,按需募集优质企业岗位13478个,积极鼓励毕业生在线投递简历,举办分行业、分专业招聘活动共计21场,举办“百校千企万岗”江苏大学生就业帮扶“直播荐岗”活动2场,邀请270余家优质企业现场参与。2021届困难群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3.39%。

    五、突出效果评价,建立就业反馈体系

    以效果评价为重点,建立高校团委、学生、用人单位之间的三方联系反馈机制,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联合苏州大学招生就业处,主动走访100家重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按照市场配置原则,了解求职需求,梳理岗位信息,促成供需对接;开展毕业生就业回访工作,持续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服务学生需求,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详实、完备的参考意见。

——————————

    时时摸清就业进展 推动指导常态化

    无锡学院团委 陈凯峰

    无锡学院前身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2021年,校团委通过“团团微就业”就业帮扶平台、“百校千企万岗”专场招聘等方式,利用新媒体做好学生就业指导,通过“云招聘”方式开展就业帮扶活动。校团委联合就业办,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分析讲座、毕业生专场招聘会36场,共邀请了企业634家,募集岗位近4万个,覆盖了2021届、2022届全体毕业生。截至目前,通过“团团微就业”平台帮扶2021届学生全部就业。具体工作举措有——

    一、立足网络平台,打造“空中就业”新风尚。为做好就业帮扶,校团委联合就业办拓展线上招聘渠道,全方位实现就业精准配送,为毕业生送政策、送指导、送信息,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同时,对企业严格把关,点对点推荐与学生的求职意愿高度匹配的企业。

    二、精耕管理工作,促进就业指导常态化。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帮扶,与毕业生保持密切联系。通过二级学院分团委书记和毕业班辅导员,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建立毕业生就业台账,摸清掌握毕业生的就业进展和就业意向,坚决落实建档立卡“一对一”的就业方法,并做好归档记录。

    三、强化就业宣传,拓宽就业创业渠道。针对国家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方面信息做好就业宣传。鼓励学生到新兴行业就业、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去,同时继续做好“西部计划”“应征入伍”等基层就业项目。

    在就业工作中,我们面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针对性开展了工作。

    第一,学生的就业观成长性不足,近两年毕业生出现慢就业、不就业的现象。学校就业工作局面被动,老师积极促就业、拉资源、做指导,学生“视而不见”,“无就业意向”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家长们存在传统观念,认为考研、事业单位、国企是稳定的归属,很多学生年年考研。对此,学校就业办联合团委通过就业宣讲、社会实践、见习就业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第二,学生职场的心理建设需要加强。学生从校园步入工作岗位,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需要毕业生调整心理状态,适应职场节奏。很多应届毕业生因为不能适应工作轻易放弃,频繁更换工作。学校团委联系就业和心理部门,针对毕业生的就业观进行心理分析和疏导,从而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从容面对各种职场挑战。

    第三,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融合度需要提高。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需要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全员化。学校共青团可以充分发挥组织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组织规范、贴近青年、熟悉青年、服务青年等优势,通过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大赛等载体,创建团属就业信息平台,提升团干部就业指导能力等,由点及面全方位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促成学生高效高质量就业。

——————————

    应用型本科毕业生重在提升就业能力

    常熟理工学院团委副书记 吕玉

    常熟理工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地处苏州,比邻上海,在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大。人才培养的过程注重与企业、社会联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突出应用型。

    常熟理工学院团委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特点,与教务处、学生处积极合作,积极构建就业能力提升实践体系,助力应用型本科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一、开展劳动教育,引导新生了解专业、了解学校。针对大一学生,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每位同学完成16学时的劳动教育理论课和32学时劳动教育实践课,学生深入校园各个部门、生活的各个角落,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学校各部门设置校内志愿服务岗,让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更好地了解学校、了解专业,产生爱校的情怀,增强专业认同。

    二、注重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针对大二大三学生,校团委注重各二级学院志愿服务体系化、项目化、专业化建设。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展助老、关爱儿童、环境保护、社区服务、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体察民情,产生爱党爱国的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的工作本领和劳动技能,锻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提升就业综合素质。截至目前,常熟理工学院团委组织的志愿服务项目获得全国赛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全国示范项目5项。

    三、暑期社会实践设立“就业能力成长”专项。校团委高度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连年被评为江苏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为了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走进企业、了解行业,每年社会实践开设“就业能力成长”专项实践团队。通过专项经费支持、专项评优激励,引导青年团员从专业能力成长角度出发,深入到长三角各行各业,开展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岗位体验、专业见习、顶岗实习。2021年暑假社会实践中此专项人数1200余人。

    四、组建就业帮扶志愿服务社团。为了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就业,校团委联合就业指导中心,成立了“职导君”就业帮扶志愿服务社团。经过招募、面试、培训之后,社团成员围绕大学生就业工作开展精准志愿服务。主要包括:为全校学生提供就业、职业生涯等方面的咨询;接待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洽谈;协助做好校内外专家就业讲座、报告,在就业帮扶中,增强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了解更多的就业信息,调整就业目标,宣传就业形势。

    2021年,累计举办30余场就业相关的讲座报告;协助做好用人单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协助做好40余场学校大型招聘会的组织工作;负责就业网有关信息的搜集和更新,累计搜集1100余条信息、发布25800个岗位。

    五、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核心就业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大部分同学本科之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校团委注重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简历制作大赛、直通职场技能大赛、生涯嘉年华等一系列职业探索及就业能力提升的活动,引导大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探索,更好地认识自我,进而对自我生涯发展有新的发现和认知,激发学生对未来学业与个人发展更多的思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李润文 李超/整理

——————————

    四川汉源:大学生兼职基层团干部创双赢

    王溦 尤文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今年开学季,宁夏理工学院理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学生李滟华是带着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返校的。

    这是一份基层实践记录,上面记载的“提高苹果、梨产量质量”“当归中药材种植”等内容下面画了横线以示重点,还附录了当地农民修剪果树的做法及改进建议。

    李滟华的家乡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宜东镇,盛产苹果、梨等水果。初春时节,正是果树修剪时,几户乡亲改变了以往拿起剪刀“目测”树枝长短跟着感觉修剪的习惯,按着李滟华“给苹果预留最舒适的成长空间,株距保持3米为佳”的建议仔细修剪。

    种了一辈子果树的老乡们,为什么肯听一个学生的建议?这个答案,要从一封“表扬信”说起。

    汉源县入选全国共青团县域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县后,于2021年8月首次从汉源籍优秀大学生中选拔兼职团干部,在全县范围内从100多名竞争者中选拔了49名优秀返乡大学生兼职团干部,李滟华是他们中的一名。

    双方签订为期一年的协议,通过寒暑假及课外返乡时间从事基层工作。团汉源县委向所有兼职团干部学校寄去了聘书和“表扬信”。

    2022年2月13日,宁夏理工学院调研组一行5人专程到汉源调研返乡大学生兼任团干部工作。调研组深入汉源县宜东镇林政村,全天跟随大学生兼职团干部李滟华的脚步,了解了她协助村委办公室整理乡村振兴档案资料,走访摸排当地留守学生(儿童)情况等工作。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宁夏理工学院调研组的负责老师表示,返乡大学生兼职团干部工作是深化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的有效尝试,既能培养返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激励返乡大学生毕业后为家乡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据悉,2022年寒假,汉源县返乡大学生们到岗报到后,利用自身所学特长助力疫情防控、乡村振兴、森林防灭火、留守儿童关心关爱、综合事务管理等工作。

    返乡大学生兼职团干部是汉源县深化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基层团组织规范化建设,引领青年发展、凝聚青年力量、服务青年成长的一次尝试。

    谈起在兼职团干部岗位上的工作经历,大学生们有说不完的话。返乡大学生李恬锐主要负责公文处理、资料收集、走访慰问等工作。

    她感觉到,乡镇工作是基层工作最关键的一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通过这次兼职团干部经历,自己不仅感受到了为群众服务的快乐,更培养锻炼了自身能力,对毕业之后择业方向很有帮助。

    就读于上海海关学院海关专业的白浩远非常关切家乡发展。他了解到汉源进出口贸易现状后,主动找到团县委搭线,希望与县经合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联系,以其所掌握的海关专业知识,依托学校平台资源,为汉源外贸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目前,汉源县商务局已将白浩远推荐到雅安市商务局实习。

    中共汉源县委常委、总工会主席朱灵波表示,共青团开展的返乡大学生兼任团干部工作,为助力县域经济发展拓宽了人才资源渠道,也给汉源籍优秀大学生参与家乡建设提供了锻炼展示的机会。

    朱灵波表示,汉源县将探索以返乡大学生兼职乡镇团干部工作为纽带,在招才引智、志愿服务、搭建校地就业见习平台等方面与兼职团干部学校寻找进一步合作途径,促进汉源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

——————————

    “青年论坛”助力青年员工成长成才

    本报讯(赵冬 赵习纲)近日,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莱州市供电公司团组织举办“青年论坛”,青年员工王永清作《提升10kV线路接地选线正确率》报告,程鲁超作《HPLC通信单元台区识别功能应用》报告。“论坛发布的课题报告很具有代表性,明确指引了自我提升方向。”许多参与“青年论坛”的青年员工纷纷表示。

    莱州市供电公司坚持党建带团建,以“青年论坛”为契机,积极开展“共青团+”工程,通过青年突击队、文明号、示范岗等载体,激励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在电网攻坚、科技强企、供电服务最前沿勇挑重担。近年来,该公司首批专家人才选拔青年员工占比达50%;12名青年员工获得市级以上青年岗位能手、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

    “把解决实际问题与人才培养结合在一起,促进青年快速成长,促进公司业绩提升,实现了共赢。”莱州市供电公司党委书记王军波说。

——————————

    安徽理工大学:培育“小创于校 奉献于国”的学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从大一时参加“青马工程”培训班的课程,对创新研发产生兴趣,到现在两年多过去了,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大三学生李沈烈青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

    “你选择了走这条路,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那时,项目指导教师陈孝柱和学长沈泽军这样叮嘱他。

    传统中央空调存在能耗过大、系统状态不稳定、冷凝水处理缺陷等行业痛点、技术难题。这是李沈烈青选择的创新方向。他和团队实地调研多个大型公共场所,利用新风量和水泵转速分段控制,开发出一种全新的中央空调节能系统。去年,项目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安徽省一等奖,入围国赛终审决赛,还获得了全国青少年零碳科技项目(创意)征集一等奖。

    作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的安徽理工大学注重青年学子创新创业基因的培养,近5年来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A类学科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30余项;近3年来,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373项,省级746项。

    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断萌芽

    “中央空调作为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设备,其节能降耗的效果,对缓解电力供应紧缺压力具有深远影响。”李沈烈青介绍,项目从零开始,主攻中央空调节能和暖通系统,再改进风系统和水系统。有了初步想法,几人着手搭建模型,先钻研3D打印建模技术,再尝试打印PVC管道、水泵材料。大家经常泡在实验室,查资料和专业性论文。研发期间,李沈烈青的寒暑假总是比别人“放得晚”。

    半年时间里,团队摸索打造出一套空调系统模型。李沈烈青介绍,自己目前在培养团队里的大一新生,向中央空调整屋节能创新方向发力。

    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0后学生刘浩峰和自动化专业的柳佳乐是室友,也是创业伙伴。大一时,二人参加科创类社团活动,萌发了做学科交叉智能硬件的想法。大一下学期,五人研发团队组成。他们琢磨打造综合性的机器载体,利用课内外学习控制、人工智能、计算机等专业知识。

    2020年年初,因疫情开学推迟。团队在家专心研究,在网上开会交流,汇报各自负责方向的进度,集中讨论下一步计划。那段时间,团队琢磨出了机器人的控制算法等知识,2020年9月,迅速将机械结构的设计和加工制作、机器人控制算法和电路系统集成、视觉感知和导航等技术落实。2021年6月,项目获“挑战杯”省赛一等奖,还获得了100万元孵化资金。

    学校全方位护航学生创新创业

    “至少参加了20多次模拟汇报答辩。”刘浩峰清楚地记得,项目成长历经多轮打磨。每次备战创新比赛期间,校团委会邀请专家和团队,从设计运行场景、打磨项目意义到指导完善项目书等进行帮扶。

    大三上学期,学院团委老师建议他们参加挑战杯和高手“碰撞切磋”。“准备校赛时,作品还不成熟,提交的文本和视频材料中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我们作品的潜力。老师也不遗余力,经常帮助修改作品申报书直到凌晨。”刘浩峰回忆。一次答辩会上,一位专家提出:“你们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认为简单的地面运动还不够,在煤矿搜救方面,机器人适应复杂环境,翻越铁丝防护网,可以考虑改进你们的项目。”

    对于学校的暖心帮助,24岁的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杨威同样深有感触。他与本硕都在安徽理工大学度过的武薛强联手研发胶体泡沫智能化防灭火系统,力图破解传统防灭火技术存在的灭火效率低、使用范围窄、智能化程度不足等缺点。

    2019年至今,团队通过调研、制造设备、参赛,不断破解难题。杨威说,刚入学的时候,大家对“挑战杯”的认识不多,认为就是“拿个东西参加比赛”。但通过写申报书,项目立项,再到参加比赛,大家感受到参赛是庞大而系统的过程,需要事无巨细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我们不仅收获了个人成长,也知道如何团队协作。参赛后,大家连写论文都得心应手,格式、装订、规范不会出错。”

    该校一直重视“挑战杯”项目建设。校团委牵头召开参赛作品的培训会、督察会、推进会,多轮答辩,从申报书、PPT、视频、实物模型等环节把脉问诊。

    学校目前有149名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同时聘请校友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者和专家学者185人担任兼职创新创业导师。同时,校团委组建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和俱乐部,下辖机器人协会、航模与科技践行协会等12个学术科技类社团,3D创新设计协会、商务管理与企业创新协会2个创新创业类社团;开展“科技创新节”“安理青年说”创业模拟实训等活动,营造良好科创生态环境。

    将创新创业优势转化为实践的动能

    “节省一滴水、节省一度电,共同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小朋友们都记住了吗?”这是该校“七彩假期”社会实践团在淮南市大通区孔店乡中心小学的科普课堂。志愿者们用精心制作的宣传视频、卡通动画向小学生展示低碳环保的重要性。

    “如果说‘挑战杯’等比赛是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检验和磨炼,那么,平时一次次的科普实践教育,则能让更多学子知道融会贯通、反哺理论成长、找准学习方向,让创新创业理念最大程度普及。”安徽理工大学团委书记程秀霞介绍,每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都会组建50余支团队走进基层,进行机器人科普展演、“互联网+”科技支农、生态环境保护、水质检测等科普实践。

    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孙台村饱受水产养殖水域富营养化污染之苦,这让村民们犯了难。2021年7月,该校大学生绿色协会志愿者服务队前往受污染水源分别取样并分析,发现问题出在现用的全套自动化水处理设备上。志愿者们很快想出解决办法,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制作研发了除磷除重金属的“公益小包”,并免费提供给村民。

    近年来,校团委秉承“科普宣传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理念,发挥社团力量,将科技创新成果向中小学生、社会公众宣讲展示。2020年年底,该校“大手拉小手”科普进校园暨大学生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挂牌,大学生机器人协会、大学生航模协会等社团与中小学生牵手,加强科普资源共享及科技作品创作。

    安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永存表示,学校将继续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为重点,培养青年学生“小创于校”“大创于省”“奉献于国”的情怀,引导他们为国家科技创新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3月17日 06 版

服务大学生就业“五位一体”
时时摸清就业进展 推动指导常态化
四川汉源:大学生兼职基层团干部创双赢
应用型本科毕业生重在提升就业能力
“青年论坛”助力青年员工成长成才
安徽理工大学:培育“小创于校 奉献于国”的学子
促进大学生就业,各地团组织在行动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