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3月2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聚焦

点亮信仰之灯

三年来全国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纪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张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3月21日   05 版)

    2019年8月31日上午,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北京市八十中学礼堂上演,来自朝阳区的优秀教师和家长用精彩的分享,将朝阳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育朝阳新时代好少年”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日活动推向高潮。人民视觉供图(资料图片)

    怎样给“00后”上好思政课,这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0后”教师张牧云三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9年,张牧云参加工作。正是这一年的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

    张牧云不断思考成长的三年,也是学校思政课面貌不断刷新的三年。

    三年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到1400余家。教师队伍数量显著增长,截至2021年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增加了5万人。

    变的不仅是数量,当“家底”变得越来越厚实时,学校思政课教育的改革创新也同时到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近日在媒体撰文指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加快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今的思政课早已经不是人们印象中教室里都是“低头族”的样子。现在的思政课内容不仅更加“有料有趣”,很多课堂已经从教室走到了田间、从校园搬到了社区工厂,思政课的内容也早已不局限在那些纸质的教科书上。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那样,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思政课已经走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小”课堂,教育的素材变得更宽了、教育的场所变得更广了、学生的视野更开了、教育的样貌变得更加丰富了、教育效果也更加喜人了……

    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大思政课”。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在中华大地上

    卢思璇是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2020级本科生。入学后,卢思璇迎来的第一堂思政课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作为全国首个试点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的省份,北京市创新教学形式,全面推广“双师课堂”授课模式,由顶级专家进行网络串讲,校内教师进行专题解读。“这堂课不仅形式新颖,更加深了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让我对接下来的思政课学习充满了期待。”卢思璇说。

    不仅仅是北京。2019年秋季学期,上海率先在省级层面组织15所高校示范马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2020年上海已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在本科高校全覆盖,到2022年底,将累计辐射学生13万余人。

    三年来,全国各地高校思政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广大青年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高度认同,“四个自信”显著增强,高校思政课面貌已经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目前37家全国重点马院以及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等试点地区全面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已覆盖180万学生。教育部制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课件,点击下载量已累计近3000万次。

    不过,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除了要“进课堂”“进教材”外,更要让理论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仅靠讲授是不够的。

    2020年9月,北京市首个市级思政课案例教学基地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正式挂牌成立,北京市多所大中小学师生参与到社区“接诉即办”的志愿服务中,在参与群众诉求办理的过程中,师生们更加坚定了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

    同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教学案例库正式建成,“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实践”“中关村自主创新实践”等11个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一线的生动实践成为鲜活的教学案例。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真正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取素材于时代,思政课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自2017年承担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教师杨子强始终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让思政课既有“抬头率”,又有“点头率”?

    与杨子强的困惑相同,“抬头率”不高也一度让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感到不安。“思政课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为什么会有同学对思政课不屑、不信?”

    “我们必须要清醒地看到,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在一些学校还一直存在,有的课堂,学生的‘抬头率’和‘点头率’确实不高。”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说,这种现象背后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因素。从客观上看,思政课对老师的理论素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讲好思政课的确不容易。

    另外,因为国内外的形势发展变化很快,思政课教学内容每学期都要更新,这就要求每位老师要不断地备课。这些都给思政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挑战。

    这些问题,年轻的教师也意识到了,他们在寻找原因的同时也在努力探寻着新时代思政课的新的“打开方式”。

    “时代已经提供了最好的素材,而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这些珍贵的素材变成‘种子’引进来,通过精心设计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课堂辩论、课题报告、读书报告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杨子强说。

    类似的故事也出现在江西南昌。

    “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宾新用这些让学生困惑的问题作为课程主题,用答疑解惑的方式展开教学。

    2020年年初,江西省选择8所高校牵头,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为试点,推进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

    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抬头率不高、点头率不高等难点堵点,江西省按照“源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依靠主讲、超越主讲”的总体思路,在本专科阶段有序推进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试点,截至目前,基本实现了优质资源共建、优质师资共享,校际协同育人共同体逐步形成,课堂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得到有效提升。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改革实施一年多,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达93.11%,对思政课教师的满意度达95.02%,较2019年,分别同比提高11.7%、15.7%。

    当教学素材来自“火热的时代”,课程自然就“接地气”了,学生的头自然会“抬起来了”。正如陈培永所说,思政课“教的是人,赢的是心”。“别怕被学生‘怼’,”陈培永说,“怼”字由“对”和“心”组成,学生们“不抬头”“不点头”,“实际上是没有对上心。对上心了,就知道新时代的大学生拒绝的是‘喂养’,反对的是冷冰冰地说教。”

    在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负责人王岳喜看来:思政课要让学生“心灵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感悟、行动中有体现”。

    以实践为课堂,在行走中讲出“信仰味”

    “今年的思政课,关键是教会学生透过神州大地的抗疫实践,深刻认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深刻认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华大地暴发之后,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北京大学孙蚌珠教授等国内顶级思政教育专家迅速在“云端”“集结”,指导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师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论述融入思政课教学。当时,超过10万名思政课教师通过线上参加了集体备课。

    如今,组织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已经成为北京市思政课建设的典型经验,并推广到全国。

    “2017年,教育部社科司就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共同打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说。

    目前,集体备课平台已经覆盖2700多所高校,为全国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服务。“如果把集体备课平台比做一个‘大超市’,思政课教师正是在这里根据学生的‘口味’,挑选‘食材’,烹饪‘大餐’。”王易说。

    据了解,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又进行了改造升级,建成了教指委专家值班答疑、听课记录、教师研修管理等7个子平台,累计访问量500万人次。而各地各校也陆续建设一批智慧思政平台,开设线上直播“云课堂”,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讲授“思政大课”。

    三年来,以“抗疫”“四史”等为主题,教育部开展多期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活动,观看量超过1.5亿次。直播、短视频、H5等新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思政课堂,形成了网上“思政大课”新样态。

    学生对理论的信服,不仅源自逻辑的力量,更来源于实践的直观映射。

    在北京市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式上,一排特殊的“思政课教师观摩席位”格外引人注目,在席位上就座的是十余位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师……

    让思政课教师在实践中丰富自己已经成为北京市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鲜明理念。北京的思政课教师们不仅出现在参政议政旁听席上,他们还走进了京郊等农村,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切身感受新时代新农村的气象与面貌。

    各地也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利用生动鲜活的社会大课堂,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比如,湖北出台了《用好抗疫“大思政课”工作方案》《用好红色资源守护红色血脉工作方案》等指导文件;四川在开学第一课中,由4位优秀思政课教师,在线讲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全省大学生同时在线学习。

    江西省的1086名思政老师,通过“一线故事听变化”“一线走读访样板”“一线收获话真知”“一线成果展风采”等四个环节,深入农村、企业和社区,从中挖掘出了465个一线故事,进而打造出了191堂精品微课。老师们还带领学生走出课堂。10多万大学生走进33个基层阵地资源整合试点感受祖国、家乡正在发生的伟大变化。

    行走中、参与中,青年学生也在改变,他们的认同感增强了,心中的信念变得更加坚定……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学生赵建铭在天安门下庄严宣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2022年2月4日,这名大学生又穿上厚厚的防护服,站到首都机场的冬奥志愿岗上。而到了2022年3月13日,赵建铭又作为6位志愿者代表之一,登上了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的舞台。

    “参与服务保障重大活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大思政课’。”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军锋说。“我们将深入研究总结青年学生在参与服务保障重大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的内在机理和实现逻辑,着力构建实践教学、文化体验、科技创新、专业育人等相统一的实践育人体系,形成常态化下基于实践育人的‘大思政课’长效机制。”

    大中小一体化让“铸魂”工程更加理直气壮

    在北京市丰台区,有一支由300名共青团员、少先队员组建的长辛店革命旧址“小小红色讲解员”队伍,他们通过宣讲红色故事,发扬红色传统。

    据了解,在过去一年里,北京市丰台区为全面推进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颁布了《丰台区关于实施“全要素、贯通式、实践性”思政课程的工作方案》,推出了“行走的思政课”九条精华路线,在学校思政课建设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为了“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教育部推动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就加强党对中小学思政课的全面领导、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评价等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建立健全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政策体系。2021年开展了对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有关情况的大调研,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游森介绍,通过对各省情况的书面调研,并深入12个省份的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和研究分析了各地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情况。同时,召开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视频推进会,指导各地聚焦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对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进行再部署、再推动、再落实。举办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工作交流研讨活动,开展全国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着力提高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教学水平。

    在大力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教育部注重将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思政活动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形成综合育人合力。近年来,在中小学部署开展了“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开学第一课”“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等主题教育活动,指导各地各中小学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上海的“中国系列浦东版”作为“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区域版本,通过浦东德育微信公众号,覆盖了55万师生。这个系列每门课10分钟左右,小视频或音频结合图文,一同推送到学生们的手机里。

    有上海的经验在前,内蒙古自治区的学习和模仿紧随在后。

    内蒙古自治区从模仿开始,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师队伍等各个方面复制“上海经验”。去年3月17日,内蒙古召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场会,成立3个覆盖大中小学的思政课建设专家团队,建立跨地域、跨学段的手拉手集体备课机制,出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1+3配套文件。

    “模仿”从理论框架也走到了实践中。呼和浩特市大学路小学以大型舞台剧的形式作为切入点,用歌舞和朗诵等方式启蒙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民族一家亲;呼和浩特市第十九中学的杨艳老师用上了情景教学法,引发学生对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共鸣;在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思政课教师杜建亭组织了“辨析、实践、启悟”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内蒙古财经大学杨洪远老师,则上了一堂“中国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课。

    今年1月24日,一直在“模仿”的内蒙古“走出去”了,在上海市成功举办了全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不仅和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等知名学校的专家学者深度研讨交流,还聘请了上海市一体化建设的专家作为内蒙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专家。

    从模仿,到对话。内蒙古自治区牵手知名高校,协同推进“一体化”,思政课建设也走上了提质增效的快车道。

    有教育强弱地区的手拉手,也有高校的“大手”拉住中小学的“小手”。

    浙江全省11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突出立德树人的同向性和同质性,注重课程目标的年段适应性和学段连续性,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快速破题、协同攻关,不断夯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共同基础。

    更多“拉手”模式出现了。

    在西南地区,15所成渝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联盟”,助力双城深度交流,鼓励结对共建。四川省8个省级重点马院全部与中小学结对,四川大学、西昌学院对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开展了对口帮扶。

    打破年龄、职称限制,一大批青年思政课教师实力“出圈”

    2021年12月,首届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颁奖典礼盛大举行。回忆起参赛过程,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工商大学青年教师张彦琛感慨地说:“申报通知中‘对教学年限、职称不做要求’深深吸引了我,让我这个年轻人有了参赛角逐的信心。”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曾经,师资短缺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短板。“思政课=数百人济济一堂”,折射出思政课师资队伍力量的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

    为此,教育部出台《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明确提出师生比指标,“公办高校要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同时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专门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2019年起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全国高校在校生达6.2万。继续实施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

    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作用下,三年来,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已经达到规定的配备要求。同时,教师结构素质得到了明显优化,9万多名专职思政课教师中,49岁以下教师占77.7%,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72.9%,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5%。高学历、年轻化已成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新状态。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辅导员的队伍也得到了重点建设。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张文斌介绍,截至目前,全国高校专兼职辅导员达到24.08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约5.2万人,师生比实现从1∶205到1∶171的配置, 31个省(区、市)辅导员配备实现了整体达标。

    越来越多年轻教师的涌入,如何更好地发展、是否有更好的成长通道必然成为思政“青椒”们思考的大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重视教学教研的风气已经显现。

    2021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师苏珊珊领到了一份特殊的“教学档案”,这份档案清晰记录了她入职以来的成长培训情况、教学评价、教学感悟等内容。“有了这份教学诊断报告,为我改进教学方法指明了方向,也让我对讲好思政课更有底气了”。

    对于北京邮电大学青年思政课教师付正来说,她的底气来自北京市2020年2月上线的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库,“成为思政课教师后很长一段时间,很怕学生发问一些自己还研究得不够透彻的问题,总怕自己说不准、说不好”。针对这一情况,北京市启动建设了学校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库,聚焦“学生有困惑、老师讲不透”的系列问题,组织理论名家和思政课教学名师集中攻关,既解析也支招。“这些生动的讲述素材,对我来说是工具箱,也是技能包。”付正说。

    近年来,北京市深入实施思政课质量保障工程,将2021年确定为“质量提升年”,“个性化教学诊断”“一师一档”等制度举措一一落地并见效。

    从2019年起,教育部启动实施“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在省级层面打造了一批品牌工作项目,有效推动全国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湖南、四川、黑龙江、陕西、内蒙古、云南等地的“一省一策”项目与课堂教学、教师素质提升紧密结合,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普遍取得优异成绩。

    不唯年龄、不唯职称、鼓励创新、重视教学……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撑下,一大批“85后”教授、博导和“90后”教学名师正在实力“出圈”。

    2019年“十一”假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同学们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思政课教师付丽莎登上了央视《百家讲坛》。不仅仅是付丽莎,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政“青椒”屡屡触“电”,甚至成为“网红”教师。

    据教育部统计,仅2020-2021年,就有10位高校思政课教师被中宣部表彰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三年来,已有数十位优秀思政课教师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重点新闻栏目亮相,多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获得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四个一批”人才、“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荣誉。思政课教师不再是校园中默默无闻的配角,而是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成为立德树人大舞台上的主角。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关键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一个国家的明天,取决于青年。思政课的不断创新变革、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成长成才,最终换来的是一代年轻人的快速成长,正像一位学生所说的那样:“我们从老师身上就能感受理想信念的力量。”

    一堂堂生动实用的“大思政课”,为青年学子播下了理想信念的火种,他们必将成为眼里有光、脚下有力、心中有信仰的强国一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张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3月21日 05 版

点亮信仰之灯